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
2016-03-05于洋
于 洋
(大连开发区新桥小学 116600)
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
于 洋
(大连开发区新桥小学 116600)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底蕴、社会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有传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我们所用的精髓、经典著作中的精华能够成为社会道德风尚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人们更多地推崇洋文、外语,大中小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下降,而相反一些发达国家却在悄然兴起中文热,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意识到了重拾国学,重振国威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国学经典中找回曾经辉煌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润到我们的灵魂中去。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对学校如何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做了全面的阐述。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用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联系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显示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要地位的基本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国学经典、京剧、武术、围棋等国粹。国学经典,是指具有经久不衰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过历史的长河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浓缩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包含在内的不朽著作。例如:古代蒙学作品:《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
小学教育中应加强经典诵读,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从小接触经典,口诵心念,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经典,了解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用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让传统文化渗透进师生的生命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中,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修正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对国学典籍、国粹技艺的系统学习,让学生百日筑基,增强记忆力,培养阅读摄取知识能力,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体的社交礼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师生共同树立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的需要,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的研究,将敦促教师自我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个人文化修养的再提升。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国学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改变也必将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
(1)知识的需求: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为学生大量阅读和未来写作独辟蹊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低年级侧重迅速增加识字量;中年级以记忆积累为重点;高年级着力为写作和古诗文后续学习奠基。
(2)精神的需求: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增强文化修养。
四、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的策略
通过研究课题的方式,探索“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1.通过学生诵读诗歌、积累诗歌和自创诗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用国学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2.用传统文化和国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优良品行。
3.通过该课题的实践和探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使教师能作为主体参与到课题研究与管理中来,让他们在课题的研究与管理中接受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新的冲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以此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教师能探索出国学教育的新途径,并将德育渗透到个学科中,教师之间能够协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
五、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
1.开发1-6年级诵读经典的选篇及学习方法。
2.探索“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课题开展的有效策略,通过课题的研究,及时总结小学生国学教育的有效方法,使教师在研究中得到有效的专业化发展。
3.陶冶性情品德。传统文化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和善诚信的品质,自信自强的人格,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4.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古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仿写古文,创作诗、词、童谣等,培养学生围棋思维、武术精神、国画、剪纸的审美能力,从而扎下国学的厚实功底。
总之,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对国学典籍、国粹技艺的系统学习,让学生百日筑基,增强记忆力,培养阅读摄取知识能力,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体的社交礼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师生共同树立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实现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教育的目标。
(一)著作类:
[1] 韩才.《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M]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2] 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
[3] 陈琴 华一欣 .《经典即人生》[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徐建顺 陈琴 《我爱吟诵》.[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5] 费振刚.《巧背古诗忘不了》.[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二)论文类:
[1]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4期
[2]张军;论“经典诵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11期
[3]池秀珍;如何有效引领“经典诵读和童书共读”[J];科学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苏洪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探索[J];教师之友;2005年03期《诗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庄子》、《老子》、《孟子》、《唐诗三百首》等书籍及其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