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
2016-03-05张镝
张 镝
(辽宁省大连市一一七中学 116100)
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
张 镝
(辽宁省大连市一一七中学 11610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在这样的理论要求下,作为一名一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深感肩上担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使我的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强者。如何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和无限的课外活动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成为摆在我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课程内容中实际操作的部分占全部课程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部分要靠具体的实践完成。在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渐渐地发现,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某一个操作步骤,不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合理的平台去自主讨论和探究来得快、来的深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在每堂课开课前,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培养具有综合信息素养的人才。
例如,我在备《制作表格》这一课时发现,本节课知识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所讲授的内容紧紧围绕着如何利用WPS来制作精美表格。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非常实用,但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自愿地接受学习、自主地探究知识,而不是只为了做表格而学做表格呢?显然,常规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很难实施下去。相反,如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结合应用,让学生理解表格的用途,自主地投入到表格制作的学习中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课前导入部分,我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于地球水资源情况的录像,录像播放结束后,课件停留在一段讲述地球水资源分布情况的文字页面,我找学生朗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关闭课件,提问:“通过刚才的看和听,你能复述多少内容?”大部分学生茫然地看着我,个别的跃跃欲试,却纠结着怕复述的不够完整而不敢举手发言。片刻之后,我提出一个建议:“同学们,如果刚才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你,是不是更清晰明了,你会复述的更多?”随后,我向一脸将信将疑的同学们布置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尝试利用WPS表格,将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更有条理地表现出来。”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忍不住议论起来了,我顺势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计算机操作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和协助我进行指导。
接下来,同学们带着这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小组长认真负责,组织有序,还真有那么点“小老师”的味道,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随着同学们表格的逐步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也相继出现。比如,表头的问题如何处理?怎么根据需要合并或者拆分单元格?怎么调整行高或者列宽?怎么输入百分比或者长字符数据?此时,我将这些问题汇总,单独作为一个个小任务,再次布置给学生。这样,为了完成开课时提出的大任务,就必须先一一解决眼前的这些小任务。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你不让我,我不输你,争先恐后地尝试、研究、探索。当一个任务完成时,我可以看到挂在学生们脸上快乐的笑容,而我也经常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走到他们中间,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共同分享这份小成功的喜悦。
当遇到具有普遍性难题的时候,我会把它拿到课堂上,进行全面的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在进行指导的时候,我很注意讲解的适度性,尽量采用点拨性讲解,而把大部分的操作步骤留给学生去思考。并且,我提倡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采用“三多”的学习方法,即:“多想多问多操作”。每个命令要至少掌握一种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探索一种其他的方法,以达到扩散思维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注重对其成果的评价。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一句很普通的激励性话语,也会被他们视为最好的奖励。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对他们的评价,尽量不使用“还行”、“比较好”、“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词语,而采用“你真棒”、“真厉害”、“你真有两下子”、“这么难的操作方法你也能研究出来”等正面表扬的语句,这样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如今,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将“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基本特征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
一、以任务为主线
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原则下,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个小任务,以达到对教学目标总体实现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设计每个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周全。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与速度不同,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一般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玩儿”中学,让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以教师为主导
采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变成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控制和组织、评价的作用。对于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是由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的,而教师只是帮助解决学生们最困惑的难点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