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智慧设问 优化课堂教学
2016-03-05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4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4)张 琴
借助智慧设问优化课堂教学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4)张琴
[摘要]设问是引发课堂师生对话的“触发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智慧设问,要善于在词不达意处设问,彰显数学本质;在思考粗浅处设问,挖掘思维深度;在意外生成时设问,促进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问艺术课堂教学
所谓设问,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设计的问题,主要分为提问和追问两种形式。设问并不是简单的发问,它要求教师要善于找准数学提问的切入点,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智慧设问,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在词不达意处设问,彰显数学本质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小学生是一个思维和认知能力均处于待完善阶段的群体,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处理都有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词不达意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课堂问题:4根木棒头尾相连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如果这4根木棒长度相同呢?长度两两相同呢?3根同1根不同呢?全部不同呢?待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将以上问题中涉及的全部四边形的形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仔细看看画面上的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每个图形都不一样,而且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都见过类似的图形。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2:我们用的桌子、黑板擦、教室的窗户……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3:同样的4根木棒按不同的方式连接,得到的图形就不一样。
师:这个发现太棒了!你们能不能说一说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生4:它们都有4条边和4个角。通过调整4条边的长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设问,促使学生对四边形这个知识点展开思考,让学生走出认知局限,摸索出四边形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
二、在思考粗浅处设问,挖掘思维深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成熟。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哪些问题能够用乘法来解决。
生1:教室里有7排课桌,每排有6张课桌,则教室里一共有7×6=42(张)课桌。
师:如果我给每排多加1张课桌,那么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张课桌呢?
生1:42+7×1=49(张)。
师:还可以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7×(6+1)=49(张)。
通过教师一个个问题的指引,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引向了知识深处。
三、在意外生成时设问,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对于新的知识,他们总能给课堂带来意外惊喜,这些“意外”正是学生学习思维上的闪光点,教师应合理对待并利用这些“意外”展开设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需要先通分再进行加减法运算之后,为了提升教学难度,教师给出一组练习题,并以其中一题为例进行引导。
师:这道题的运算用了几个步骤?
生(齐答):一共进行了三个步骤,先是计算公倍数,再通分,最后计算结果。
师:太厉害了!同学们在以后的运算中,也一定不要忘了这三个步骤哦,忘了的话就做不出题目了。
生1:这个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并不一定要通分。
师:那你可以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吗?
生1:在这道题中,可以等于,结果也是,而且这样算又快又不容易出错。
在这堂课中,学生找到了一种计算分子为1的分数加减法运算的简便算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找到数学提问的切入点,巧妙设置课堂提问,将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李琪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