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入园“搜身”问题的思考
2016-03-05徐恩娥
徐恩娥
(贵州省都匀市第二幼儿园)
关于幼儿入园“搜身”问题的思考
徐恩娥
(贵州省都匀市第二幼儿园)
幼儿入园“搜身”是家长式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行为反映,该行为方式违背法治精神,违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健康;影响;尊重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的幼儿园或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幼儿进行搜身检查。殊不知,其行为在不经意中已经侵害了孩子的人格,违背了法治精神,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搜身”是家长式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行为反映
所谓家长式教育管理方式,就是在我们过去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以家长为中心而不是以幼儿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教育方式,在这种管理教育方式下,实际上是“家长高高在上,我说你就听,我要求你就得完成,完不成我就处罚你”的逻辑思维。
家长式教育管理方式和家长式逻辑思维方式,实质是一种封建思想遗毒,根植于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之中,与现代法治精神及《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完全背离。所以,不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应认真领会其现代法治精神,自觉地把法治精神融会贯通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之中,从自身做起,彻底摈弃我们思想深处的那些家长式教育管理的行为方式,为幼儿作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幼儿教育真正获得科学发展。
二、“搜身”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自由,也需要尊重,也渴望得到平等的权利,也需要成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人搜身拿他的东西,孩子心里不舒服,也不情愿,他们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尊重他们的表现,更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法的。但是孩子很难过,很委屈,有的会捂住自己的口袋,有的会以“哭”来表示反抗。孩子得不到尊重带来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尊重别人。
三、“搜身”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的孩子的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幼儿好模仿,好奇心重,他们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模范成人的活动而获得的。他们分不清好坏,成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这个时候,我们成人动不动就搜孩子的身上,实际上已经潜移默化地把这种行为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教给了孩子。他们也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这样解决。更不知道,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自己的人格,这样发展下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四、“搜身”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在幼儿期,在你无意识中传授的“搜身”找东西的行为方法中成长,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模仿,如翻找同伴的书包找东西吃,找玩具玩,不经过老师同意,翻教师柜子等的行为就会发生,如果你没有发现这种习惯,或者不及时纠正,或者遇到问题就说:“叫另一个孩子去搜一搜孩子身上是否有你需要找的东西”等,孩子就会模仿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在生活中实践,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为人会被他人接受和欢迎吗?他的品德高尚吗?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搜身”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教师应该以自己高尚的行为方式,引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五、“搜身”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幼儿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隐私,有保护自己的权利,特别是自己心爱的东西,不愿给人看与分享,如果成人强行地取得,他们心理非常难过,非常抵触,造成心理障碍,他们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和你对着干,扭着干,产生了抵触情绪,有的自暴自弃,有的顽皮,有的内向,有的粗暴,有的不理不睬,有的采取极端行为搞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问题儿童,造成孩子心理障碍,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六、“搜身”影响孩子的心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本来开开心心,满心欢喜地上幼儿园,带着东西想在同伴的面前炫耀和分享,不曾想被教师搜身把东西没收了,心理痛苦又难受,在幼儿园也不开心,不愿参加活动,本来活泼开朗,却变得胆小忧郁,有的粗暴哭闹,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搜身”这种家长式教育管理方式极为不可取。正确的方法,应是在尊重幼儿人格的前提下,摆事实,讲道理,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孩子知道携带异物,特别是有安全隐患的异物入园的危害,同时征得家长的配合,在家检查是否带有东西入园,从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