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材重构
——以《中华扇子》一课为例
2016-03-05倪未未
倪未未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浅析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材重构
——以《中华扇子》一课为例
倪未未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对教学实践研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工作特点,针对教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改试验,并从中寻找、尝试和提炼了教材重构的方法。
教材重构;美术欣赏;课程改革
美术欣赏课是许多美术教师都闻之发怵的一种课型,因为这种课型往往会涉及许多内容,从历史演变到文化内涵,从材料工艺到艺术细节等包罗万象。教师一般会采用讲授法实施教学,而这样很容易产生“满堂灌”或“一言堂”的现象。教师讲得很辛苦,可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不高。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还可能产生美术学科概念的错误。所以,面对美术欣赏课,许多教师总是设法回避。
回避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内容繁多的欣赏课,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解构、重构、去粗取精,并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内容,以此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一、线性呈现,主题贯穿始终
例如,五年级教材中的《中华扇子》一课属于欣赏类课型。教材中呈现的扇子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历史悠久,人文内涵深厚,要在一节课中讲清楚所有的知识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笔者听过一节教材处理非常出色的美术课。在课上,教师很巧妙地以“风雅”为欣赏的中心点,并用这个中心点串联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欣赏扇骨的精致、扇形的多姿、扇面的唯美,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家为展现扇子的风雅而做的各种努力。在学生的体验环节同样以风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文人雅士执扇的风雅之态。从始至终,“风雅”一词贯穿其中。这样的设计使教学内容既脉络清晰,又能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最深刻的体验。虽然,最后作业效果反映出学生创作水平的稚嫩,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掌握了知识技能的欣喜和展现自我的成就感,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汲取知识后的满足感和期待感。
可见,理清教材脉络、抓住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在面对繁杂的教学内容时要找出关键点,并贯穿始终,使整堂课内容呈线性结构展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整堂课的要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详略得当,虚实结合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美术欣赏课亦是如此。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不加取舍一股脑儿全塞给学生,必定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例如,“中华扇子”这一课,从教材提供的内容看,扇子的历史、结构、扇面绘图全是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处理,使其突出重点,有详有略。以引导学生感受扇子的风雅气象为中心,重组教材,并分为三个步骤展开。第一步骤:实物展示,直切正题,引起学生对扇子的情感共鸣。第二步骤:视频介绍扇子的历史,让学生对扇子有一个全面而感性的认识。第三步骤:扇面欣赏并作为重点内容展开,通过实物研究、微课展示扇面画法,学生扇面制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会扇子的风雅之气,做到了有点有面,有虚有实,详略得当,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把握得更清晰,体会得更深刻。
三、循序渐进,顺应规律
面对不同结构的课,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一样的。美术欣赏课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生发的过程。《中华扇子》这一课,教师先以实物展示勾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和联想,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后续环节的展开做好心理铺垫,这是一个宏大的开局。然后,教师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实物,引导学生感受扇子上的每一个细节处理,并让学生尝试创作扇面。这是一个从大到小、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组织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发展规律,这样讲授的知识点学生掌握得才会扎实。
教材重构,既要基于教材又不能受限于教材,既是对教材的利用又超越了教材。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优化教材,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智慧。学生的大脑是个丰富的宝藏,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开发这座宝藏,使其焕发应有的光芒,而教材重构就是教师挖宝的一件利器。
[1]姚莉萍.重构教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益[J].中国美术教育,2013(4).
[2]李力加.名师如何练就名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郭蕊蕊.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罗丽霞.论小学美术课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骆文卿.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编辑杨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