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与语文的联系
2016-03-05毕玉珍
毕玉珍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教育科技局)
论生活与语文的联系
毕玉珍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教育科技局)
艺术来源于生活。语文就是这样一门艺术。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但却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不仅包含了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等等,还包含了生活这一大课题。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活动,只有人类的传递生活、生产经验才能被称为教育。所以,离开了生活、生产经验的学习就不叫教学,同理可知,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知识来源于生活,也促进了生活的提高,所以,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知识,我们应当有发现知识的眼睛,才能找到生活与语文的连接点,让生活成为学习的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应由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课程指出传统的“课程就是课本里教学的科目”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观念了。传统的课程观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学校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为此,我们不仅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还要将他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这样的话,我们传承千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现在客观存在的事物都能成为改良现代课程的素材。我们应当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语文是汉语教育的基础,最终是为了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和谐呢?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为了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语文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语文课本中。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句话表明了他希望学生理解生活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讲解要联系实际。古人遵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现代课堂仍旧有这样的现象,不联系实际,只为应试教育。新课程要求课程要联系实际,这里所说的联系实际就是语文课堂的讲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而又活跃的氛围,使学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维的训练和情操的陶冶。例如,讲《一面五星红旗》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我们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的情景,学生们谈到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庄严、肃穆,带着虔诚与敬畏。在随后的学习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不能用来交换,课文中的“我”就算饿死也不能用国旗来换面包。语文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也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
二、语文教育生活化
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性是语文教学的特质之一,所以传承思想就作为语文的本位功能之一所存在。语文教育不仅要讲述课本本身的知识,还必须符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并注意学生思想的提升要从课本知识联系到学生自己的思想。例如,在学《亡羊补牢》时,我教育学生要在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到损失;学《西门豹》时,我和学生一起批评世人迷信,要学西门豹相信客观事实;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我告诉学生友情的力量也是很伟大的,阮恒为了朋友可以不顾自己生死,只因为她是他的朋友,等等。语文并非只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传递着我们从古至今的伟人的思想,如果只把它当作是“语言文学”的话,那我们只是看到了它的一部分,因为语文还是思想的传递,精神的传承。这些教育本身就是语文的一部分,它紧扣着生活,又联系着实际,与我们的时代相连,这无疑是知识的宝库。
三、学生生活的语文化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了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生活的语文化就是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语文与生活是统一的观念,并养成随时随地吸收语文知识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发现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阅读课文,还要着眼于课外学习,博览群书,并把这种阅读转变为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平时不但要认真写作文,还应该注意平时的积累,所以平时也要摘抄、写日记,等等。
不管是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好,语文教育生活化也好,都是为了让生活中的知识进入语文课堂。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我们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习语文的,而考试与语文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因为学校语文教学不可能与考试分离,而语文融入生活也不是脱离考试。我们主张生活与语文联系,只是为了将语文这一科目扩大,不要仅限于应试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应付考试,取得好的成绩,还能使学生免于枯燥的应试教育,开阔眼界,培养能力,这并非是教师所希望的。我们应该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淡化应试教育对语文的影响,强化生活,融入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才是我们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和最终目的。
陈小静.生活中的语文教学[J].学园,2013(25).
·编辑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