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学情 实施有效教学
2016-03-05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226000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226000)凌 丽
立足学生学情实施有效教学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226000)凌丽
[摘要]准确把握学生学情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现实,合理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现实有效数学化抽象化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学有针对性,做到详略得当,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逐步实现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从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实现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轻松,同时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对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并谈谈如何理解这些百分数。学生通过交流很快举出例子:黑巧克力的含量是巧克力的70%,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0%,衣服的羊毛含量是80%,手机的剩余电量为22%,等等。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物体中某一部分的含量是总量的百分之多少就是百分数,还能运用百分数来比较大小。这些现象充分表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些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而它们不采用更简约的分数来表示?百分数跟分数只有一字之差,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由此,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的世界,去探寻数学知识。教师以生活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点,逐步通往抽象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升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出示一道辨析题: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虽然学生还没有建立面积的概念,但是一些学生仍然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淆起来,从而赞同以上的说法。于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利用学具来验证答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在拼接的过程中,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并且包含到长方形的中间,不能算是长方形周长的一部分,因此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小于两个正方形周长之和的结论。
由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验证答案,使学生摆脱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透过真实的表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问题的本质。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调动起头脑中积累的表象来“帮忙”了。
三、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为起航点,逐步实现高效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有多个层次的,相同的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启航点,帮他们按下出发的按钮,去追寻更高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问题的束缚而感到枯燥无味。
例如,“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中有这样的加法计算题:(1)9.9+9.99;(2)9.9+9.99+9.999;(3)9.9+9.99+9.999+9.9999。学生利用计算器很快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但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这道题,而是让学生观察,找出它们和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有几个加数,和的个位都是9,十位上的数比加数的个数少一(也比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个数少一),和的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并且小数的位数等于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位数。我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并对学生能自我总结规律大加赞扬,学生受到鼓舞后情绪高涨。于是,我趁机提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后又有了新发现:每个加数都可以看成10,算出和之后再减去比10少的数即可。这样,学生在我一步一步地引导下,找到了数学问题的本质。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解出了某一道题,还应逐步推动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知识发起挑战,找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推动了学生数学认识上质的飞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吕既不可“原地踏步”,亦不可“贪功冒进”,而要建立在把握学生现实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的学习有牢靠的根基,有广阔的空间,从而令学生学得真实、学得踏实、学得高效。
(责编莫秋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