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器的“本性”
2016-03-04王艳君丛德
王艳君 丛德
摘 要:机器的出现和发展,不只给人类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与之相伴的,还有其对工人的排挤,对人类的“控制”。有人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已经背离了当初人类发明机器的初衷。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机器的一种本性体现罢了。
关键词:机器;本性;异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5.232
1 机器的特性
什么是机器?关于机器,马克思曾这样描述:“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
从马克思的概念中看,机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首先,机器是人造的产物。它包含了人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里面。在机器的制造过程中,自然界为其提供材料,人的智力——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手段,而人的劳动则将二者结合起来,最终造就了机器的产生。因此,机器是依赖于人的。
其次,机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机器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手工工场的古老工具产生的,二是从机器产生的。而机器一旦产生,其运行就不再受人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独立性。比如说,锄头离开人手它是不会自动锄地的,而火车和汽车如果发动起来,即使离开人的驾驶也可以前进……
最后,机器的功能是代替或减轻人力劳动。机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头脑的和器官,就说明了机器是人类头脑和器官的体外延伸。也就是说,机器在被创造之初,就已经注定了要实行人脑和器官的功能,从而代替或减轻人力劳动。
2 机器的发展
机器自18世纪工业革命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机器的横向发展来看,机器的构成由三部分变成了四部分。“一切已经发展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构成。”[2]这一概括,对于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中时期的机器来讲是正确的。而对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一百多年的机器发展来说并不准确。自十九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来,机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需要人直接操作、控制,发展到了可以部分地、甚至基本上不需要人直接操作、控制的半自动和自动化机器。因此,有学者称,现在的机器由工作机、动力机、传输机构和控制机四个基本部分构成,比起十八、十九世纪的机器已经有了质的飞跃。[3]
从机器的纵向发展来看,自十八世纪到现在,机器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一是半机械化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用机器部分的代替人力;二是机械化阶段。这个时期除用机器作动力外,还用机器代替人的部分操作;三是自动化阶段。这个时期,很多事情都由机器来做,人已经基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四是智能化阶段。用机器代替人的部分思维成为了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机器人”便是这类机器,可以根据生产条件,做出判断,进行操作。
从上述可以发现,机器控制机的出现带来了人与机器关系的新变化,机器对人的这种代替不禁引人思考,机器究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还是侵略?机器是否已经背离了其产生的初衷,发生了异化呢?
3 机器的异化?
自18世纪机器产生以来,很多以前必须要由人去做的高危、繁重的工作,现在都已经由机器来做了,人类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了。然而,机器对人类的这种解放,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好评。
在机器产生之初,机器不仅代替了手工工具,还代替了劳动者,造成了许多工人失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在机器逐渐地占领某一生产领域的地方,它给同它竞争的工人阶层造成慢性的贫困……世界历史上再也没有比英国手工织布工人缓慢的毁灭过程更为可怕的景象了……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靠2.5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4]由于机器对工人的这种排挤,在18、19世纪,发生了很多工人砸毁机器的事情。
在现代,“无人工厂”的出现似乎证明了机器己经可以替代人了。大量原本需由人来做的工作,现在交给机器去做就可以完成。在自动流水线上,机器可以根据指令自动地完成焊接、装配、打包等以前一直由工人来做的工作。由此一些人便宣称:机器已经拥有了人类的劳动能力了,人类会被机器代替,甚至最后被机器奴役。曾有人用“机器罚人站12小时”[5]这样的语言来描述现代企业生产中人与机器的关系。
机器的功能是为了代替或减轻人力劳动。而机器在出现以后就对工人造成了排挤,以及在现代生产线上对工人的这种“控制”和“奴役”,是不是已经与当时人类发明机器的初衷南辕北辙了呢?机器发展到此,是不是已经发生异化了呢?
4 非异化,本性而已
有学者认为,机器对造成了许多工人失业甚至饿死,这明显是已经背离了机器的本质,发生了异化。而本文认为,与减轻或代替人力劳动一样,机器对人的这种排挤和控制,也不过是它的本性罢了。
机器作为人类的创造物,目的是未来减轻或代替人力劳动。如果说减轻或代替人力劳动是机器的特性,那么对人类的这种所谓“控制”也只不过是机器其中的一个本性而已。人们往往忽略了机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在生产工艺的机器中,只要人类下达了生产的指令后,机器整个的生产节奏就不会受人控制了。反过来,人类需要来适应机器的这种生产节奏。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了会有“被机器罚站12小时”的说法。尽管这是机器不受人控制的相对独立性。但并不是说,人类就一定会落到被机器控制的“悲惨境地”。这其中的很多因素还是把握在人类的手中的,比如说在程序编制中改变机器运转的节奏,亦或者在努力使自己摆脱机器流水生产线上被“奴役”工人的状况。毕竟,机器只能排挤和控制部分人,而不是整个人类。
机器并没有异化,因为它确实实现了减轻或代替人力劳动的初衷。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而已。而这些所谓的“副作用”,并不会逃出人类控制的范围。因为,机器是人造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220.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3,396.
作者简介:王艳君,女,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