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探析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2016-03-04尚松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挑战杯课外竞赛

蔺 伟 尚松田

新时期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探析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蔺 伟 尚松田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总结了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依托系列竞赛培育优秀作品、将科技竞赛与多项创新训练项目相结合、结合优势学科方向发展特色创新活动等当前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有益探索,创新性地提出整体设计健全组织机构,创新机制确保经费投入,优化政策提高研究生参与程度、激发教师指导热情,构筑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等措施,以构建新时期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研究生;科技创新;挑战杯

一、研究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时代价值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视野更加开阔,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创新成果更加凸显,他们不仅是校园内创新活动的生力军,而且可以为高校整体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起到支撑引领作用。

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造力对国家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研究生创业是“草根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1]。高校要重视如何促进研究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使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面和关注点,将爱国荣校、团队协作、艰苦奋斗、诚实守信教育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具有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对专业研究的重要支撑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课题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过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三个方面,对研究生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术科研热情,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研究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为科学研究提供原始创意或原始样机,能够产生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4.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有助于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研究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产生许多着眼解决事关民生重大问题的作品和方案,从而有助于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可能萌发从科技作品向产品转化的灵感[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研究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能够较为全面地解决实际需求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品化。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研究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通过对社会实际需求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培养实践能力,将学术思维和市场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当前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3年和2015年,学校在第十三届、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得团体总分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的好成绩,共计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这其中研究生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1.注重氛围营造,走“文化引领、品牌载体、专业建设、支撑引领”的发展之路

一是文化引领,大学的灵魂在于大学文化,大学在赋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将自身的文化和精神不断传承发展;学校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过程,营造富有科学精神的学术氛围,不断打造底蕴深厚、内涵独特的创新文化。二是品牌载体,通过树立创新活动的品牌,不断发展建设各类软硬件载体,学校打造影响广泛、高度开放的“世纪杯”竞赛,建设了“方程式赛车”“航模队”等一批学生自主参与的创新基地,吸引凝聚青年学子参与其中感受创新活动的魅力。三是专业建设,坚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仅帮助学生接受专业的指导与支持,而且引导学生沿着创新活动确立的方向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四是支撑引领,注重发挥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和科研优势,大力激发研究生指导和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之在学校整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2.重视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构建“学校—学院—基地”的研究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整合全校资源,对各学院的创新基地建设进行统筹管理。鼓励各学院为研究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用的场地,配备相应的师资、设备和资金,制定专门的活动规划和管理机制。鼓励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专业背景同学之间进行的协同创新活动,尝试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将科技创新基地与各教学实验中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共享资源。基地立足学院、面向全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范围内该专业领域学生竞赛,培养一支以本学院学生为主、多学院融合,以研究生为核心、各年级形成梯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水平学生创新作品,能够代表学校参加高水平竞赛。比如学校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蛙板机器人》和《两栖蛙板机器人》,就是由自动化学院创新基地培育,由自动化、机械、光电、设计等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团队完成的。

3.依托“挑战杯”系列竞赛,培育研究生“创意、创新、创业”优秀作品

注重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重视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的竞赛体系,带动全校“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参与度和作品质量,不断健全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自2011年起,学校对“挑战杯”的校内选拔赛——“世纪杯”竞赛赛制进行了改革创新:将赛制从两年一赛调整到一年一赛;在竞赛期间举办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和相关讲座,力求让更多的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特别为人文社科类作品总分第一名设立“博雅杯”,鼓励文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参加竞赛。2016年,北理工“世纪杯”竞赛共收到作品2016件,涵盖全校全部20个学院,共有5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其中研究生超过1000人。

4.将科技竞赛与多项创新训练项目有机结合,为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平台

学校将“挑战杯”系列赛事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建立校、院两级“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立项机制。学校编制导向明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南》,并在每年年末发布。学校注重过程控制,加强项目管理和结题验收工作,还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库,将全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类作品整合到作品库中,以利于信息共享、加强指导、挖掘潜力、累进支持,促进优秀作品培育产出。学校每年吸引超过7000名学生申报2000多个项目,形成了“低年级参加创意赛、大创立项,高年级和研究生参加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赛”的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营造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提升了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水平。《人车交互式自主泊车演示系统》的第一作者李浩同学从大一开始就接受学校资助进行相关研究,最终在大四凭借该项目代表学校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并获得特等奖。2016年,已是研究生身份的李浩又凭该项技术获得首都“挑战杯”创业计划赛金奖,将于下半年代表学校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5.融汇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教育活动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创意、创新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学校定期邀请国内外前沿领域知名教授、历届“挑战杯”“世纪杯”竞赛优秀获奖选手参加专题讲座和访谈活动,各学院也积极举办本专业领域的院士和知名学者讲座,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创新活动环节,增加创新活动实践的必修环节,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比如,学校与校友企业知金教育集团深入合作,成立“知金创业教育发展基金”,通过各种形式向研究生提供职业技能课程服务,并针对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具体情况及比赛要求,量身定制、合作开发了“挑战杯”创新创业强化训练课程,得到了院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反响和众多好评。

6.结合优势学科方向,发展有特色的创新活动

学校努力使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与学校特色发展路径相结合。学校坚持将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做好选题工作,规划设计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互动,吸引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课题,激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学校秉承国防优势和军工本色,坚持“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路径,鼓励机械、信息、计算机、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如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李邈等同学,在赴军工企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了“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优化排产软件”项目,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生命学院自2005年起,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经过十年的实践,形成了研究生指导与本科生参与的良好培养模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材料。2015年,在生态科考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典型湿地发展影响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对山东、宁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态科考的思考》,获得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三、新时期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的构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未来一个阶段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突出“创新驱动创业”,要通过整体设计、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针对教师和研究生的双重激励机制,引导研究生积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培养更多善于创意、乐于创新、精于创造、勇于创业的研究生群体,使之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持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1.依托整体设计,健全组织机构

服务保障机制是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3]。构建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需要从学校层面对研究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领导,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批准、资金使用及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规划和审查,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坚决避免政出多门、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学院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受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心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工作,负责协调和引导优秀的创意作品向创新作品转化,优秀的创新作品向创业作品转化,负责组织和协调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实现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一盘棋。

2.重视机制创新,确保经费投入

制定全面、高效的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确保学校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目标、同计划、同步调,尤其要加强校内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协同与互动。学校按年度划拨活动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科技创新,包含活动组织费用和科技作品支持费用;各学院落实配套经费,确保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奖励优秀个人和团队,切实加强对经费的来源、申报、审批、运用和结算的全程管理,保证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优化政策支持,提高研究生参与程度

学校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持续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将参与课外创新活动等同于参与科研活动,将参与课外创新活动的情况与研究生培养计划挂钩。如可将研究生指导或参与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果进行认定,根据参与度和成果水平等同于发表SCI期刊论文或EI收录论文、CSSCI收录源刊物论文,对在校级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项目,给予项目全体作者一定的学分绩点奖励等,从而使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生获得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水平。

4.建立激励体系,激发教师指导热情

学校应做好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引导他们认识到课外科技创新是对课内科学研究的有力补充,从而吸纳更多的研究生加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将各学院组织研究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纳入学院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各学院研究生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中的获奖情况和参与校内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并依此每年评选“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学院”。将教师指导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量化为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列入考核评估指标,并与教师晋升挂钩。比如对于指导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相当于发表一篇SCI期刊论文或EI收录论文、CSSCI收录源刊物论文;对于指导作品获得全国比赛奖项的教师,等同于获得省部级奖项等。

5.构筑孵化平台,引导研究生积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研究生群体,着重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他们把优秀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天然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创业,做好“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就是因为“创新”后面加上了“创业”,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4]。特别是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要大力倡导学生关注战略性新兴行业领域的技术性创业[5]。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开设务实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并持续引入政府、产业、金融、社会各界培训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引导研究生勤于实践、勇于开拓、敢于创业。要在各类“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基础上,融入创业内容,打造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各类“创业苗圃”“创业谷”,为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提供基本条件。要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和校友企业家的作用,为研究生创业孵化项目提供场地、风投基金、公司注册等各项创业服务,帮助研究生团队将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向市场。

[1] 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30.

[2] 吕校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9):69-70.

[3] 雷起宏.高校院级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与长效机制刍议[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3):15-17.

[4] 王占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创新[N] .光明日报,2016-02-04(15).

[5] 严建华,魏江.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责任编辑 黄欢)

10.16750/j.adge.2016.11.006

蔺伟,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1;尚松田,北京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1。

猜你喜欢

挑战杯课外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小满课外班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