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微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6-03-04李兆元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微课评价设计

李兆元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我国微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兆元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知网收录的微课论文,总结出我国微课研究的五个大方向,即基础理论研究、制作技术与相关软件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和微课评价研究,同时阐述了其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即重视国外微课理论、微课基础理论、微课制作规范、微课配套设施及完善微课评价体系的研究。

微课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2011年,胡铁生发表了一篇题为《“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文章,在国内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如今,微课对中国教师来说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微课的研究和建设中。各类微课教学比赛参加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仅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微课比赛,就得到了全国1400多所高校18000多名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在关注微课教学比赛的同时,教育学者和教师也把目光集中在微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截至2016年3月10日,在中国知网以“微课”为关键词的论文就达到了5275篇。从2011年的1篇,到2015年的3402篇,足以说明学者对微课关注的程度。

二、我国微课研究现状

从搜集到的论文看,微课的研究方向虽然很多,但可归纳为五个大方向:基础理论研究、微课制作技术与相关软件研究、微课应用研究、微课资源建设研究和微课评价研究。

(一)微课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微课的概念、理论基础、学科定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内容。其中微课的概念解读是学者争议较多的话题,视角不同,定义不同。如胡铁生(2011)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反映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李玉平(2012)认为,微课是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黎加厚则认为,微课是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还有部分学者把学习方式融入到对微课的理解上,如郑小军(2014)认为,微课能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以及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并认为微课是一种以短小精悍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的形式来促进教学的。

综上,2016年高校微课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多数学者认可的概念:微课是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这里的“新”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它不同于印刷时代以文字、书本为载体的传统课程,而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并配有文字、图像、PPT等,是信息时代的多媒体课程;第二,微课主要是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而设计的;第三,微课的目标是推动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关于微课建立在何种理论基础上而发挥学与教的作用,以及在何种理论指导下进行微课开发设计的研究较少,目前能找到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两个,即认知负荷理论和微型学习理论。如陈锋娟(2015)的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微视频设计与研究和胡君的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质量守恒定律”微课教学设计以及王正华(2015)的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方法和微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此外,关于微课的研究综述、发展现状与趋势类的文章也较少,共搜到6篇。现有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的微课研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国外微课发展情况介绍过少,尤其是对微课的研究理论、设计、应用等内容几乎为零,把对国外微课研究的综述变成了国外微课发展简史,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二是国内微课综述对微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批判性思考等方面探讨较少,集中于发展现状的论述上。

(二)微课制作技术与相关软件研究

微课从制作成果看就是视频文件,制作过程对不同的教师来说难度不一,目前相关组织机构承办的各类微课制作培训班在全国也非常火热,受到大家的追捧。微课制作技术类研究也开始出现,如王大慧等(2016)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学”微课设计开发与制作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詹春青和胡铁生(201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刘月娟(2015)把微课的制作技术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除此之外,学者对微课开发所用软件也有所研究,如顾笑和范元伟(2016)专门从制作微课的角度介绍了软件Adobe Captivate。

总体来看,微课制作技术与软件研究的内容多为探讨性的或概述性的,以描述为主,缺乏实证研究。换句话说,对某个微课案例开发所使用的具体软件介绍及其使用与操作方法等方面的文章较少,可以把这方面的文章视为软件技术文章。相应地,硬件技术文章也过少,即指开发微课的具体案例流程,包括设计与拍摄技术环节及其实施的具体细节等,这对于那些没拍过微课的教师来说更有价值。

(三)微课应用研究

微课的应用研究比较多,共搜到1724篇,集中在中小学、中高职、本科、成人教育的学科教学、师资培训、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等方面。大部分学者对微课应用的时间、场合、策略、具体应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如郑晓龙(2016)阐述了微课在高三地理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应用过程;朱莎莎(2015)也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微课应用中分析了微课的应用时间和方式。其中,也有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分析微课的使用效果的,如闫长虹(2016)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把普通教学和微课教学分别应用到不同的两个班级,将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微课对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戴小雁(2016)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农村初中微课的应用现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但从整体来看,这类文章的数量较少,且调查样本、规模、信度与效度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微课应用类的文章虽多,但多数还处于泛泛而谈的状态,研究实际应用和具体使用过程类的文章很少,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微课建设虽然较热,但多数院校还处在部分科目微课开发和探索阶段。

(四)微课资源建设研究

此类论文涉及到微课资源库、微课网站、微课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如周艳等吸取MOOC课程建设的特点,设计了适合高校建设的开放性强、交互灵活、功能全面的微课资源网站;陈璇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响应式Web设计”理念,设计了“响应式自助微课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集自助、展示、学习、检测、交流、评价为一体的学习环境。相对于微课网站与应用平台建设的研究,微课资源库建设类的文章偏少,只有9篇,多为论述微课资源库建设的理论与探索问题,如陈国强(2014)研究了基于微课化的 GMP 教学资源库建设,并用于GMP 课程教学,设计了基于微课化的 GMP 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五)微课评价研究

微课评价方面的论文较少,共搜到30篇。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微课评价指导思想,如桑新民(2014)认为,微课评价标准应突出三个关键点:一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推动教师(跨时空)团队发展;二是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三是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处理好快餐、中餐、大餐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方向是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角度分为微课设计、教学要素与效果和微课用户体验三种,如卢敦陆(2015)通过对微课特征及优质微课题材和内容的分析,设计了高职微课作品评价指标体系;周丙峰(2015)等通过分析高校微课间的差异、教学要素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后,提出了高校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孙聘(2015)从用户体验角度,借助Nielsen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模型来制定微课评价体系,从教学有用性和微课可用性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8个二级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微课评价研究匮乏,文献稀少,而且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评价体系的设计多从教学角度去思考,没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构建。微课的受众是学习者、观赏者,不能忽视他们对微课的评价,此类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我国微课研究发展的趋势

(一)重视国外微课理论研究,总结国外微课研究成果

在归纳总结我国相关微课论文时发现,距2008年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以来,距今将近9年,有关微课的研究资料应该比较丰富,但在我国关于微课研究的文章中很少有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内容,即使有也都是简介式的微课发展过程。站在巨人的肩上才会看得更远,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总结国外微课研究成果。

(二)重视微课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微课理论体系

微课建设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微课理论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关于微课研究的文章中基础理论研究居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多停留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相关概念的辨析、微课的功能和发展状况上,没能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今后,应在微课的结构类型、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学习者的作用原理及其有效性指标等方面做系统研究。

(三)加强微课制作规范研究,软件、硬件研究需兼顾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微课制作也一样,制作有法但无定法。制无定法指的是通过什么手段做微课、表现形式、时长等问题,可根据设计者的意愿来做;制作有法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制作过程,如录制工具的使用、拍摄流程等;其二指教学设计,无论怎么做微课,其教学设计应有一定的规范,如我们上课时有规范的组织教学过程,微课设计的程序应包括选题、问题、入题、破题、考题、延伸及总结等环节。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微课制作规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我们把做微课时所使用工具的研究称为软件研究,把如何做微课的研究称为硬件研究,根据前文的分析,应增加实证类研究,软件、硬件研究需兼顾。

(四)加强微课配套设施研究与建设,为在线微课程提供保障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微课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成为在线课程的细胞或在线微课,各教学机构会推出分门别类的在线课程或微课程,实现从在校课堂到网络学堂的转变。所以,这对微课资源库、网站、应用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这类研究稀少,实际建设情况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建立健全微课评价体系,力求评价方式多元化

微课评价体系是微课制作的指挥棒。从目前来看,国家级或大型的微课教学比赛从各个层面引领着全国微课制作的潮流,其中他们的评价体系格外引人关注。从评价的发展趋势来看,微课的评价正朝着分类评价、用户评价和特色评价方向发展。分类评价指对不同学科的微课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由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决定的;用户评价指突出观看微课使用者的意见,成为微课评价的主要权重;特色评价指从不同角度来评价某一微课作品,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借鉴电影艺术的评价模式,如百花奖是观众奖、金鸡奖是专家奖、华表奖是政府奖,代表了不同群体的认可度。同样,微课评价可分为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艺术表现力奖、最佳配音奖等等,视角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所以,微课评价体系研究是复杂的,需要学者加大研究力度,建立健全我国的微课评价体系。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

[3]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4] 陈锋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微视频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王正华.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5(9):118-120.

[6] 王大慧,许宏庆,卫功元.“食品微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2016(1):1-6.

[7] 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5-39.

[8] 刘月娟.基于微课制作技术的分类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2):85-89.

[9] 顾笑,范元伟.微课制作利器——Adobe Captivate[J].软件,2016(3):15-18.

[10] 郑晓龙.微课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2015 (12):136-137.

[11] 朱莎莎.微课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6-19.

[12] 闫长虹.微课在高职高专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18-21.

[13] 戴小雁.农村初中科学微课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周刊,2016(2):197-199.

[14] 陈国强,冀国强.基于微课化的 GMP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11):280-281.

[15] 桑新民.微课评价应突出三个关键点[N].中国教育报,2014-08-03.

[16] 卢敦陆.高职优质微课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职教通讯,2015(13):73-75.

[17] 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30-36.

[18] 孙聘.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63-68.

[19]高校微课发展报告[EB/OL]. http://weike.enetedu.com/Weike2016/Report/Index.

(责任编辑:赵淑梅)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icro Lesson in China

LI Zhaoyuan

(ChangchunVocat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chun,Jilin130033,China)

Through summing up papers included in the CNKI covering Micro Less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Micro Lesson study in China are following five directions: basic theory research,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nd software , application research,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of Micro Lesson.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her view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 Lesson study.

Micro Lesson; research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2016-04-26

李兆元(1985—),男,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教育,信息化教学。

G642.0

A

1005-5843(2016)08-0152-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30

猜你喜欢

微课评价设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