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的小学英才教育模式研究

2017-01-19刘浩天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英才儿童

刘浩天

(吉林大学附中小学部,吉林 长春130022)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的小学英才教育模式研究

刘浩天

(吉林大学附中小学部,吉林 长春130022)

近年来,英才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多年来对英才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尤其是对英才儿童的内在特质、英才教育课程设计、英才教育办学特色、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英才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构建小学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生评价体系,以期从实践操作层面为推动英才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英才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评价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英才的培养对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当今世界,美、英、法、日、德、韩等许多政治、经济发达国家无不对英才教育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英才教育模式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保障。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目前,我国小学英才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分薄弱,亟需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英才教育还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等问题。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的视角,对小学英才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实践。

一、英才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英才儿童

英才儿童也称超常儿童或天才儿童。国外相关文献表述中偏重的是儿童的天赋才能,即特殊才能,英文较普遍的用词是“ Giftedness and Talent Children”;中文表述则多种多样,民间习惯称之为“神童”,大陆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称谓是“超常儿童”,也称“天才儿童”①。对于什么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是超常儿童,受人们所处文化背景、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影响而被不断注入新的内容②,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阶段中有不同的“超常”儿童类型,人们对于超常儿童的认识有其发展历史。当前很多研究者认为天才儿童指的是那些智力早熟、学习能力强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发育早,对某一领域的掌握起步早于平均年龄,而且在该领域的进步也较一般儿童迅速。这里所说的领域,指的是系统的知识领域,如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等,但有时也包括象棋、桥牌、芭蕾舞、体操、网球或滑冰等文体竞技项目。天才儿童不光学东西快,而且在学习方式上与一般儿童也有质的不同。他们独立性强,未经或少经教育训练即显露出对某些活动的领悟天赋,掌握知识时很少需要成人的帮助或过多指导,主要是通过自学。因此,笔者认为英才儿童指拥有中等以上的智力,在数理、言语、艺术、创造力、领导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表现出具有潜在的、明显超越正常学生的特质,需要接受超常规教育和实践的儿童。

(二)英才教育

关于英才教育的概念,我国学者赵厚勰2003年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一文中对“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等四个概念进行了辨析,进而建议统一使用“资优教育”这一概念。在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英才教育著名学者贺淑曼对英才教育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她认为,英才教育不仅仅面向英才(超常)儿童,也是面向普通学生开发潜能的高素养优才教育;英才教育承认天赋差异,但更确信后天教育和个人竭尽全能的努力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决定因素。因此,本文所论英才教育是指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阶段特点,适应英才儿童发展的系统培养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教育方式方法等超常规的教育,能够促进英才儿童在智力、创造力、艺术和领导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同时主张将这种教育迁移转化,为正常儿童提供超常规的优才教育,以促进他们潜能的超常发展。

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的小学英才教育培养模式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具体包括志向、成就动机、求知欲、表现欲、学习热情、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性、坚韧性、自制性、群体性等各项因素。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儿童的成长来看,只有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同培养,才能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教育获得成功。本文所探讨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的小学英才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培养,开发儿童潜能,促进英才儿童在智力、创造力、艺术和领导力等不同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要将这种教育迁移转化,为正常儿童提供特色优才教育,以促进其潜能超常发展。

(一)小学英才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

1.聪明善学。从国内外对英才儿童甄别标准的研究来看,英才儿童的突出特点是头脑聪明。具体表现为:一是智力在正常儿童之上,特别是思维能力强、记忆能力强。二是优势智能得到突出发展,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运动、自然观察等方面的潜能明显超出正常水平。三是综合能力强,能够打开学科壁垒,将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四是创造力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英才儿童的未来发展来看,面临着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任,在创新中要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必须具备聪明善学的素质。

2.勤奋专注。勤奋专注的素质包括:一是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抱负水平高。二是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三是自信心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计划一定能够实现。四是勇于尝试,勤于观察、动脑、动手。五是做事专注,有恒心,有吃苦精神,能够很好地实施自我管理。

3.较高的审美素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审美意识,拥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具有基本的音乐、美术素养。

4.拥有成功智慧。现代社会的创新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差别是由个体创新转向更加注重团队创新,因此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环境、能尽快融入创新团队,是未来英才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未来的英才要拥有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成功智慧:一是要有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有爱心、诚心、宽容心和感恩之心。二是要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三是要有领导力,在团队中成为领军人物以充分发挥才能。四是要有卓越意识,有精细心,力求把所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五是要有平常心、愉悦心,能够在走向成功的关键时刻平衡心态、集聚成功的能量。

(二)英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才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以传统课程为依托,在充分借鉴、统合不同国家和地区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开发三类精品课程——夯实基础的常规课程、激发潜能的拓展课程、多元创新的实践课程。

1.巩固基础性课程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国家要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体育、健康、综合、信息、思想品德等基础性课程。注重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目标,扎扎实实为学生打好基础。

2.优选拓展课程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英才教育课程不能只有一套基础性课程,要在夯实基础的目标下以基础教材为蓝本,以学生个体差异为依据,借鉴各地、各国教材优势,结合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开发校本拓展课程,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拓展课程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发展性、实效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卓越意识,让优秀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追求。如对于语文拓展课程的开发:研究团队在长春版教材的基础上,整合人教版和香港创新教育教材,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教会学生阅读,以读促写,使其读写能力得到同步提高;扩大经典诵读、课外阅读量,开发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倡导以我眼读世界、以我手写生活,让读写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提供研究指南和拓展活动菜单,开展深度讨论,使之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感悟。

3.开发开放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多元创新。基础性课程是孩子发展的保障,拓展课程能促进英才儿童的更高发展。为了促进英才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开发了开放性的实践课程。首先是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校园戏剧节、“春之歌”朗诵大赛、演讲比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使其能力与人文素养同时得到提升。其次是举办校园科技节活动。每年的10月份为笔者所在学校科普活动月,10月10日为校园科技节。活动包括科技参观、科技制作、科幻绘画、科普知识竞赛、航空模型表演、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形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展示和提升。三是在每年的6月份举办校园艺术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情景剧、器乐演奏、歌舞、体操等节目轮番呈现,学生在舞台上可以尽情展示自我,张扬个性,释放激情。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就有了艺术素养潜移默化的提升。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实地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策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航天馆、净水厂、军营、社区和大自然,让学生亲身观察,动脑动手,用直观的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三)探索多学科整合模式

多学科整合就是在一个主题统领下,将多个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感悟学科知识的联系,培养其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的整合。以各学科普遍联系的主题对分化的课程进行组合,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调整,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避免重复,保持有序高效。例如,研究团队大胆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集中在两节课完成了八节课的授课任务——由八位老师同上九个学科的一节课《植树》(任务分配见表1),实现了对儿童的超常培养。这种整合不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且是在科学体系的支撑指导下,各学科相互弥补又有各自独立的任务。各个学科穿插授课,实现学科目标达成度的提升。与独立教学不同的是,整合后的教学是学科间高效率的融通互补,是在内在逻辑的牵引下积极多向的互动、互促,教师在加深学生对学科目标的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相机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

表1 教师《植树》授课任务分配

(四)构建心灵教育的操作体系

根据心灵教育理论和对学生心灵教育主要问题的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心灵教育实践总结,概括出了“3方面16心”的心灵教育体系:一是以学习为核心的心灵教育,包括虚心——谦虚、不自满、不自大、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他人意见;耐心——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完成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信心——相信自己的愿望或计划一定能够实现;恒心——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坚持达到目的或执行某项计划的决心;上进心——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之心;好奇心——保持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的注意、操作、提问等环节的稳定心理;平常心——保持对待周围所发生事情的平静心态;愉悦心——保持令神经活跃的正面情绪。二是以友好、礼貌待人为核心的心灵教育,包括爱心——同情怜悯之心态及相应的行动;诚心——诚恳的心意;真心——心意真实恳切;感恩心——会感恩。三是以做事为核心的心灵教育,包括精心——用心、专心;责任心——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细心——心思细密;宽容心——宽宏有气量,能容忍别人。

开展心灵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学科教学的渗透。加强课堂育人力量,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育人点”,把心灵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例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就兼具育人功能,能使学生在品读赏析文章的过程中受到心灵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和自身相联系,从书中读出自我,丰富心灵体验;结合作文教学,本着文道统一的思想,在写作指导和点评时进行心灵教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准备小小心里话记录本,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内心独白。心灵健康成长的孩子,才能不断提升卓越意识。再如,数学课堂上可以巧妙利用新知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锻炼学习知识时的细心和耐心,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之后产生信心和愉悦心。二是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家长,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班主任老师号召孩子自己养花,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不但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及时记录和拍照孩子养花的全过程,留意下了宝贵的资料,培养了孩子的细心、耐心、爱心与责任心。再比如,学校每年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不但学校师生要参与,而且邀请毕业班学生家长参与全过程。家长不只是见证者,而是典礼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和学生、教师一起互动。这种家校合作带来的育人效果比学校单方面操作要好得多。三是开设校园百家讲坛。学校受央视百家讲坛启发,结合学生家长很多是各行各业精英分子的优势,整合家长教育资源,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请家长做主讲嘉宾。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需求,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的影像资料,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截至目前,学校已开办百余期讲坛,涉及医学、法律、物理、化学、计算机、礼仪、异域风情等领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成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创新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监督、导向、引领的作用,家长与学生应根据学校对孩子的不同评价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与吉林省教科院教育评价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学生评价改革,采取多元、民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一是探索小学生潜能发展评价方式。在测试命题方式上,根据新课标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确定考察的能力点,编写相应的典型试题,变考知识为考能力;在数据统计上变纸笔统计为计算机统计;在结果反馈上变一元分数条反馈为多元能力反馈报告,为每个学生的每个学科提供多元评析反馈报告。评价单上不仅呈现孩子的试卷得分,还通过雷达统计图反映学生学科相关能力的强弱,体现学生得分和失分的原因,并对应相应的评语。这样,家长就会根据评价单的反馈,较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教师也会根据评价单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二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创编了《成长的足迹》评价手册,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个性特长、潜能表现,唤醒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自信心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制定学生个别教育计划、拓展活动菜单,探索了分层作业、小课题研究操作策略。四是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学生不断开发潜能,如设置校长奖,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学雷锋标兵、校园小达人等。

三、英才教育的实践成效及展望

(一)英才教育的实践成效

1.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和办学规模的整体提升。随着学校英才教育的不断开展,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被评为“全国小学生科技教育创新基地”“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吉林省基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吉林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科研基地”,学校的特色活动曾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吉林省电视台、长春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班由19个增至51个,学生人数由825人增至2554人。

2.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英才教育探索与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对教研、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中年教师中开展“潜能杯”教学大赛,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潜智杯”教学大赛,同时开展学科教学整合开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学校还开展了“激发潜能,灵动创新”科研学术年会,立项通过了教师课题21项,促进了全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3.促进了英才学生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从学校整体看,学生精神面貌阳光向上,乐学会学,敢于创新;自强自立,追求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学有所长。从学生个体发展看,英才学生层出不穷。学校有多名学生的作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名学生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分享作品并介绍写作经验,在全国及省市数学、英语大赛中,学校有几百人次获奖,有2名学生代表加入吉林省组建的8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邀请赛;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大赛中有七八百人次获奖,有2名学生在国家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有几十名学生在省级科技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伴随着学生的发展,学校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

4.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研究探索过程中,通过专家引领,交流研讨和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全校教师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培养的小学英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教师不断加深对英才教育的理解,不断提高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英才教育课程资源,并能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合理的实施方案,从而使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尹红光老师探索出“单元插入加密式”“单元整合板块式”“主题训练重组式”等多种语文学科英才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吴爽老师的生活化英语教学卓有成效;李辉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

(二)英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当前英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学英才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小学英才教育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目前尚无可供借鉴的成熟、固定模式;三是对英才儿童的甄别和潜能发展跟踪评价还存在着很大困难,评价体系尚处于建设之中。

英才教育探索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的努力方向应是进一步完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和英才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加强英才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英才儿童的教育教学策略等。

注释:

①杨晶.中美两国天才儿童教育模式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②李莉.“天才”与“专才”:英才教育基本概念辨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1] 成子娟等.小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J].心理科学,1997(06):514-518.

[2][美]康斯坦斯·霍尔登汤.天才儿童的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0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4]黄海滠,庞彬.浅探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J].东南亚纵横,2006(10).

[5]朴钟鹤,吴越.英才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国内英才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04).

[6]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唐璇.中美天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 2012.

[9]阴国恩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0]蔡笑岳等.智力的激励与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刘新才)

On the Elite Educational Mode of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the Intelligence and Non Intelligence Factors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LIU Haotian

(ThePrimarySchoolAttachedtoJilin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2,China)

In recent years, eli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We set up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curriculum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our researches and explorations on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elite education, especially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children, gifted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educatio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ntelligence and non intelligence factors of collaborative,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elite education from practice.

elite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2016-06-20

刘浩天(1970-),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20

A

1005-5843(2016)08-0062-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3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英才儿童
诚聘英才
招揽英才
招揽英才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六·一”——我们过年啦!
批判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