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相关概念的辨析与思考

2016-03-04张献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伦理

张献伟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师德”相关概念的辨析与思考

张献伟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人们在一致强调师德重要性的同时,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和表述并不一致,例如师德本指教师职业道德,而被许多学者理解为教师个人道德。这种用师德概念取代师道的做法忽视了师道的独特价值,而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提法,教师专业道德和教师专业伦理对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通过对师德相关概念的语义分析,以期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师德。

师德 师道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

教育是教人从善的事业,师德对教师本人、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师德的研究更是一件重要、紧迫的事情。然而我们对师德现状还有很多不满之处,师德建设的成效广受诟病。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市场经济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等。此外,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师德概念理解和表述的莫衷一是也是造成今天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师德指称的是教师道德,还是教师职业道德

到目前为止,“师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一种说法“师德”即教师道德(或称教师个人道德)。例如:在《语言大典》(1990年版)中,编者将师德解释为教师的道德。在林崇德教授主编的《师德概览》中也认为“师德即教师道德”。 另一种说法是是师德乃教师职业道德的缩称。比如在《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中,编者把师德解读为教师职业道德,即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时,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问题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在《“师德”研究》一文中也曾指出“师德”指教师职业道德[1]。还有人认为“师德”既可以指教师职业道德,也可以指称教师道德。例如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在《从“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一文中把师德划分为广义师德和狭义师德,他认为广义师德是指社会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狭义师德则是指教师从事工作时的行业道德[2]。

从词汇的角度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词是“道德”,“教师职业”是“道德”的指向对象。“师德”这一简称的指代应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而非教师的道德。因此研究者李敏在《“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辨析》一文中指出教师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的道德只有关系到学生道德成长,才涉及教师职业道德[3]。 我们把“师德”泛化为“教师道德”,是有特定历史渊源的,因为我国一直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加之教师自身的德行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故而社会大众也就对教师言行有了过高的道德期待。但是,由于近些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兴起的冲击,广大教师在社会对其道德期许面前越来越感觉到不堪重负。将“师德”泛化为“教师个人道德”不仅导致师德建设力不从心,而且使得不少学校教师闻“德”色变,甚至抵触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这已严重损害了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基本判断和信心[4]。

实际上,社会大众无论是用“教师道德”还是“教师职业道德”来要求教师,都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关键是我们在对教师提出道德要求以及进行师德教育时应突出阶段性,实现师德的崇高性和底线师德的统一;应引导教师先做“合格的教育职业工作者”,而后再做“为人师表者”,从“经师”到“人师”乃至“世范”。

二、“师德”与“师道”是内化、等同,还是并列

关于“师德”,存在一种说法,即“师德”是教师个人内化“师道”形成的。“师道”是社会对教师阶层的应然性要求,是“师德”概念的定型与定性;而“师德”则包括理想化的师德和现实性师德两种形态[5]。因此,研究者张东娇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一书中把师道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同使用,认为“师道”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认为“师道”与“师德”两个概念是对教师的同一种要求。我们常把“教师职业道德”缩称为“师德”,用“师德”概念取代“师道”而使人们逐渐遗忘“师道”,实际上也是忽视了“师道”的独特价值和作用[6]。

陈桂生教授在《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职业精神”》一文中,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概念,并呼吁弘扬“现代师道”[7]。据学者萧承慎教授在其《师道征故》中考证,我国古代的“师道”是广义的,不只包含“为师之道”之义,还有“尊师之道”和“求师之道”的意思[8]。例如韩愈呐喊的“师道之不传久矣” 就含有对“耻学于师”的不屑,这属于广义的师道;《师说》和《续师说》(黄宗羲)中提到的“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则为狭义的师道。故而,萧承慎教授认定“师道之重心,在为师之道”。陈桂生教授进而指出将“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教师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抓住“师道”的本质。因为倘若依据该释义,好像每个教师都离不了师道,然而韩愈却说“彼童子之师”,只“授书”,“非吾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中也明确指出引导弟子遵循“先王之教”乃为师之道的真谛,是教师需树立的价值追求[9]。同处东方文化圈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园国芳,针对近代以来教师重术轻道的倾向,所倡导的“师道”虽与我国古代所谓的“师道”并不完全相同,但与“师德”(一般人认为的规范)概念也有明显区别。小园国芳在讲解“师道的本义”时将“为师之道”阐释为“以坚定之心遵从理性启示”,陈桂生教授认为他是提倡教师对教育、教师职业本身的信仰[10]。

在《普通教育学纲要》一书中,陈桂生教授指出,“师道”和“师德”两者的区别是:师道属于教师价值观念的范畴,主要涉及为什么当教师和为什么教学问题;师德则属于教师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主要牵涉教师从事职业工作中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应规范的问题。“师德”作为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主要涉及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和不能做什么的问题。至于为什么需要遵循那些规定或戒律,其中又暗含着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行为正当性判断,这则应被称为“道”[11]。由此可以发现,“师道”和“师德”,不只是话语表述的不同,也不是“内化”说那么简单,二者是对教师群体的两种不同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两种自律要求。师道主要牵涉为什么要当教师的问题,后者则属于怎么当合格教师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师道”,其要旨在于“教师为传道、授业而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其“道”,主要指代的是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其包涵我们今天所谈的“教师社会责任”意味。迈入二十世纪之后,“学校社会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不只需要对知识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还得担负起社会责任,要求其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研究者陈桂生教授认为,这也就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上世纪初在我国发表演讲过程中经常提及的“教师的职业精神”,事实上也可以将其称为现代“师道”[12]。时下,全美教育协会通过的《教育专业伦理典章》中的导言部分“秉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价值与尊严的信念,教育工作者应该确信,追求真理、卓越、民主原则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等语句就相当于“师道”。后面所列举的教师对学生和对专业的承诺等戒条,比如“不应毫无理由地限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不应该故意对教师职位的候选人资格发表错误评判”等则是“师德”。

我国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版)中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一维把“专业理念”与“师德”并称,其中一则条款“职业理解与认识”中要求教师“理解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13]。这其中其实就含有陈桂生教授所阐释的“师道”的意味。

三、“师德”概念的新提法辨析: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专业伦理

“教师职业道德”一词的出现是在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以后。职业是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为保证教师行业的正常工作,并履行其对社会发展应有的义务,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1984年版)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1年版),且后者在1997年和2008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教师专业道德”是随着近些年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提出的。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檀传宝教授在《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一文中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内容的太过笼统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问题做了深入分析。

“教师专业伦理”的提法出现在大陆,一方面可能是受港台“教师伦理守则”说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时下对“道德”和“伦理”两词的用法与语义区分有关。研究者徐廷福等对“教师专业伦理”应取代“教师专业道德”进行了分析解释[14],认为:由于“道德”与“伦理”在东西方词源上的区别,道德(“德”通“得”)更多用于人,更主观、主体、个人、个体;伦理(关系)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又由于教师职业生活中责任关系的复杂性,故而用“教师专业伦理”取代“教师专业道德”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更加科学[15]。

事实上,“伦理”和“道德”两个术语,在中西方的用法本来就是难以区分的。在西方,“伦理”产生于希腊语,偏理性;“道德”产生于拉丁语系,注重个人,但在历史上罗马征服希腊时期也有混用。西学东渐刚开始时,我国为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效果多译为“道德”。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文化保守观念迅速瓦解而采用了“伦理”的译法[16]。研究者李敏根据我国道德的内外两个来源指出,道德一方面是指全社会的意识形式和行为规范,如“三纲五常”等;另一方面则要求人们提升自身的品性修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道德≈西方的伦理+道德”。

邹顺康教授在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中,提出了“伦(生)理(等于<成>)道(化)德”的过程,并指出“在义务要求上,伦理的义务是双向的,道德的义务是单向的”;伦理上要求师生互相尊重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但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与学生“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地相处。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讲,在教师职业道德领域,主张用“伦理”完全取代“道德”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专业伦理”,这两种提法的共同点是突出了教师专业化时期的伦理道德,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以及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两种提法都有自己的依据,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讨论出个谁是谁非,因为“伦理”和“道德”两个词本身在历史上和当代都有混用的现象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师德建设,认清教师专业道德和教师专业伦理建设都有师德理想和师德规范两个层面,比如像陈桂生教授表述的“教育专业伦理价值—规范体系”,“教师专业道德”也应包括“师道”和“师德”。

当然,在“道德”一词沦为伦理学学科下属二级概念的情形下[17],把“伦理”概念引入教师专业道德的言说,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论证教师职业道德。只是我们在表述“师德”这个概念时,无论是使用“教师专业道德”还是“教师专业伦理”都必须对其有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指出,一门学科的历史必然与我们使用于它的相关概念紧密地相联系。依据这些概念,我们能确定那些对它最重要的资料,还能依据“事变”对于这概念的影响筛选出需要记住的事实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事实。在当前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不尽如人意,甚至存在不少争议的大背景下,相信对这个基本问题的探讨是有一定意义的。

[1]陈桂生.“师德”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3): 2-8.

[2] 钱逊.从“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1(11):17-18.

[3] [4]李敏.“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4):12.

[5] 傅维利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6] [9][11]陈桂生.“师道”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6-87.

[7] 陈桂生.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职业精神”[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9):4-6.

[8] 萧承慎.师道征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10] 陈桂生.教师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当议[J].中国教师,2008(11):14.

[12] 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6.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 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2012-2-10.

[14] 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48-51.

[15] 罗昂.“师德”的实质究竟是什么?[J].沧桑,2007(2):154.

[16] [17]尧新瑜.“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J].伦理学研究,2006(7):24-25.

(责任编辑:平和光)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Teachers’ Morality

ZHANG Xianwei

(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He'nan471934,China)

While people unanimously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morality, the connotation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 For example, teachers’ morality refers to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rather than teachers’ personal morality. We always replace the concept of the teachers’ moral obligation with morality and ignore the unique value of traditional dignity of teaching profession. As the new saying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important to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morality,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teachers’ morality.

teachers’ morality;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2016-01-2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项目“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与重建研究”(项目编号:2013BJY010)。

张献伟(1986-),男,河南驻马店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

G451.1

A

1005-5843(2016)08-0121-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24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