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需要“陪伴”

2016-03-04李明云姚春侠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陪伴家庭家长

李明云 姚春侠

(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中学)

基础教育需要“陪伴”

李明云姚春侠

(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中学)

当今社会最重视的是教育,当代家庭最看重的也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孩子的基础教育。每个家庭都把教育放到了第一位。但是,到底什么是教育?又如何进行教育?这似乎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的理解是:基础教育需要“陪伴”。

一、孩子需要“陪伴”

社会是以一个个家庭聚合而成的,每个家庭对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而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他们虽然也无一例外地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信念。但力不从心的有之,不负责任的亦有之,能真正意义上重视孩子教育的也只是凤毛麟角了。特别是农村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是苍白无力,让我们只能扼腕叹息。其实,我们都知道农村的孩子也一样聪明可爱,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身边的事例,我认为这是家庭的问题,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了老师,似乎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认为教育学生就是老师的事,教书育人嘛,自己孩子的教育似乎跟他家长没有关系,把孩子的教育都推给了老师。在他们看来教育好学生就是老师的责任,孩子成长得不好就是老师没教育好。这可是大错特错了,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更是不能忽视的,谁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上看,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中小学校的学生需要老师在校的“陪伴”,更需要在家里父母的“陪伴”,特别是小学生。因为他们年纪小,自律性差,很多良好的习惯都没有养成,生活起居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父母的照顾,家长的“陪伴”显得特别重要。在学校老师要全身心地“陪伴”,上课一起学习,下课一起玩耍,活动一起参加,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在学习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情趣;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组织策划等能力;在家里,家长更要用心“陪伴”孩子,家长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家长只有说对的、做对的,孩子才会跟着说、学着做,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监督孩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让孩子知道学习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一样重要,需要认真对待,要严谨,一丝不苟,真正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

有的家长也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盲目地把孩子送到外地读书,孩子住校,这样家长就没有机会陪孩子,家长是轻松了,可孩子却为难了,尤其是有很多孩子从小学就被送走了,年龄那么小,就失去父母的亲情之爱和生活起居的照顾,一时间成了“没娘”的孩子,实在太可怜了,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孩子内心情感生活一下子空了,完全交给老师。孩子应该有的双重“陪伴”就只剩下一个“陪伴”了。我认为这些家长的做法不可取,家长没有“陪伴”孩子,因此孩子在某种程度失去父母的亲情和关爱,他们内心会很空荡,这种来自父母双亲的爱是无可替代的,这对孩子全面成长肯定有影响。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跟我儿子同学或上下届的孩子都被送走到县城学校读书,也有人劝我把孩子送走,我没有。同时我也劝他们不要送孩子去,家长又不去陪读在孩子身边。可是这些不幸的孩子还是被送走了。几年后,有的成为顽劣生;有的孩子因为想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一年半载的又回来了,回来的孩子心理浮躁,不踏实;有的学习成绩很差,中途退学,断送孩子一生的学习……从这些事例来看家长的“陪伴”是多么重要。

二、怎样“陪伴”孩子

“陪伴”,应该怎样陪伴,在学校老师的“陪伴”,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老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在“陪伴”中将自己的言传身教全部展示给学生,上课,老师传授知识,是一位引领者,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大门;下课,老师是学生的好朋友,规范学生的行为,监督学生的成长;活动时,老师是一位好伙伴,和学生一起快乐地游戏。

在家里,有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陪孩子,这些家长虽然没有把孩子送走,可是孩子在家得不到正确行为习惯的引导,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打麻将,或者给点儿零花钱打发一边自己玩,试想想这能叫“陪伴”吗?在生活中,家长不能溺爱孩子,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必须让他们做,而且还要努力做好,慢慢地孩子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千万不能把孩子养成了家庭里的小皇帝,这样会害了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一定不会关心父母,孝顺父母。所以在家里,家长的会“陪伴”就更加重要了。

人的一生真的没有彩排,不可以重来,尤其是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让你们一时的不良爱好和疏忽毁了孩子一生的成长。每个学生都需要在一所很好的学校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那里有“关爱”,他们的父母作为坚实的后盾,这样孩子的人生之路才会一路凯歌,终将会成为栋梁之才。

什么是基础教育?“陪伴”才是完整的基础教育。孩子成长才可能没有缺憾。教育孩子成功的因素很多,责任与爱的“陪伴”更是重中之重。

[1]黄济,王策.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肖玉兰,金小红.“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模式[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陪伴家庭家长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陪伴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