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咫尺当天涯
2016-03-04车光明
车光明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错把咫尺当天涯
车光明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
挖掘学生潜力有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广长舌即无限慈悲,一种是棒喝即无限严厉。前者把人从深谷里拉起来;后者把人逼到死地激起前冲的力量。当我们因人而异用好这两种方式时,学生也会在我们手中绽放最美的成长之花。而无限慈悲中关怀的前提就是倾听。
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学生永远没有起始,我们总是那个插一杠子的人。所以接班成了常态。今年,我准备上台自我介绍时,仔细地观察了我的学生,当时我字正腔圆自我介绍时,掌声稀稀拉拉,几个男生似乎有点失望与不屑的眼神,让我很不舒服。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尽己所能先树立自己的权威,先是以一个老学究的教师模样不苟言笑,学生做错事抗不抗拒都从严,并静静观察在这两个月不断给我惹麻烦而且自以为是不露声色的男生。
直到有一次,一个最不驯的男生与历史老师发生了争执,原因是讲到“中国外交的强大”一课时,他十分激愤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自称有理有据。历史老师当然不能让他这样“走了偏路”,于是同样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知识据理力争,争到后来,两人已都面红耳赤,都不示弱。好在我及时出现,拉开两人,他却把矛头指向了我。我把他带到办公室。可以想象当时我是怎么强忍住心中的怒火没向他大发雷霆,我镇定了一下,让他自己去冷静冷静然后回班,结果他一口回绝。我当时就生气了,问他为什么不能有点礼貌,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交流,他沉默不语。
到了晚上,我打开电脑,意外看到那个男生QQ发来的信息:
“不是我不心平气和,是历史老师不听我说话。”
我不怒反笑:“那好啊,你怎么想的,我听。”
半晌,“算了,我知道跟你说了也没用。”
我愣住良久,然后调整了一下心态“老师是真心想听一下你的观点,和老师说一说,或许老师可以理解。”渐渐地我的火气消退,平静地想要“互利共赢”解决事件并让他回归正路。
那晚,我与他说了许多,正如他所说的,他的确很有才华,与我侃侃而谈。
我也重新认识了他——一个似乎桀骜不驯,其实满腹才华、心地善良的男孩,他叫王××。
从那以后,我跟学生也不再板起一副面孔,渐渐打成一片,谁要是有想法,可以直说。实验操作在他们的参与中更有实效,课堂在他们的跟随中更加饱满,起坐喧哗中是师生彼此的倾听和尊重。
渐渐地,学生在年级中的成绩也得到提高。他们的思维是打开的,做题总有眼前一亮的新思路,总有耳目一新的别样方法。他们正应了我的愿——学习既是为了中考,又是源于对钻研的热爱。
而王××,还是最“桀骜不驯”的一个,但办事很负责,待人很友善,交友甚广,也的确是个潜力股。
作为老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钻研,而不是对分数的兴趣。正所谓注重个性教育,这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当思想与别人都不一样时,也许他就变得深刻了。
当一个孩子尽可能多地思考这个社会与自身时,也许他就可以被称之为成人了。
当我写下以上的文字,我忽然明白了微型科研的真正意义就是做一个勤劳的人,让自己点点滴滴的教学经历变成点滴的思考感悟和经验总结,那么,那曾经感觉遥远的科研便向我们款款走来,也许有一天,我就是闻名遐迩的科研型教师!
记得刚上班时就遇到了课改,当时流传这样的观念:让学生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就努力让自己课堂精彩,趣味性十足,结果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还是参差不齐。自己就还认为自己的课堂不够精彩,向学生做调研,学生对我的课堂还是比较满意的,也就是比较生动有趣的。孩子最终和我说,有趣无趣不重要,我根本就不知道为啥学习,为啥我科科学习成绩都好才算好……
这句话给我一个思考:现在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有问题,这是个社会问题。
或许是同学所谓的责任感和关爱,让很多孩子苦不堪言,其实有多少孩子能完全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呢?家长为什么强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赋。
但很少有父母的爱是理智的,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有目的的。有不少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为自己而活,一旦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偏离他们的设想,就表现出冷漠和失望,这种有条件的爱让学生没有安全感。
这就是第二个教育问题——家庭问题。
在国外,并不要求所有孩子都掌握很多的教学知识,学校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尽管这种模式导致他们的学生平均水平比不上中国,但那些真正热爱数学的学生却远远超过中国同龄数学最好的学生。
不能让所有的学生脱离苦海,这是第三个问题——学校的问题。
学生都曾经学习成绩优秀过,也都有过自己的优势学科,很多学生也会做些亲其师信其道的事,其实学生学好功课并不难,难在学生的坚持,难在无需提醒的自觉,难在为别人着想,难在珍惜老师的劳动,不懂感恩。
这就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学生的问题。
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培养人才,而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让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将所有孩子按照一个模式培养,而是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针对这个闪光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1]梁筱梅,郭伟.试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
[2]俞敏洪.如何做最好的家长[J].课外阅读,2010(11).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