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之实践
2016-03-04王全凤
王全凤
(湖北省当阳市玉阳中学)
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之实践
王全凤
(湖北省当阳市玉阳中学)
2013年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号召,主动申请从城区来到一所乡村中学支教。去之前,我对这所学校的英语教学情况作了一些了解,知道多年来该校的英语成绩一直处于全市末流。于是做了一定的准备后就忐忑不安地来到了新学校。
到校第一天,学校领导和我交流了一些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众多的话语中只流露出一个信息:那里很多年前是学习俄语的区域,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学校英语教师奇缺;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基础差……在此基础上,我认真准备了我的第一节课。
可当我习惯性用英语开口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就有一名个子比较高的男生在下面喊:“老师,您讲汉语,我一个词都听不懂。”紧接着,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哎呀,我忘了这不是我原来的学生,醒悟过来的我对着他们友善地笑了笑,用汉语说道:“老师以前跟你们一样,也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老师说英语我也一句都听不懂。”顿时,教室里安静了,学生都看着我,我接着说:“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一起学习英语,我相信你们也能和老师一样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话音刚落,又有一个男生喊道:“老师,我们基础不好,可比不上你们城里的学生。”我笑了笑,轻轻地说一句:“一开始我会稍慢一点,翻译一下,再多重复几遍,以后逐渐恢复正常语速。”
下课后,我和他们的班主任交流,他告诉我原来的英语老师几乎没有完整地上完过一节课:一是学生根本不想学英语,甚至包括他们家长也没有想过孩子能学好英语;二是老师是刚刚招聘的大学生,没教学经验。知道这些后,我调整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没有立即去上新课,而是组织他们看了一部深受学生欢迎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和一部电影《钢铁侠》,唯一不同的就是影片都是纯英文版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起初他们是兴奋,但很快因为听不懂就不安分了,但随着我的汉语配音,他们安静了,一节课下来,我不敢肯定他们听懂了多少,但从他们眼中我看到了钦佩和喜爱。接下来的几天,在课堂上我有的放矢地为他们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说英语绕口令,渐渐地,他们每天盼着英语课的到来。
可真正到了上新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是只习惯性地听,不敢大声读,更不用提开口说了,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学生有笔记本,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作业本也收不齐……最让我头疼的是听说课,听录音选图片还好点,可一到听录音填单词或句子的时候,教室里就出奇安静,因为都不会做。我看了看,能写出答案的只有四五个学生。
于是我从纠正学生读音入手。刚开始是学生不敢读,我鼓励他们大胆读,一到他们读的时候,教室里虽然乱作一团,但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为他们能够大声开口读而感到高兴。接着就是教给他们发音要领,领读、跟读磁带,让他们先模仿、后齐读、再互读互听、最后独立读。坚持了近一个月,终于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口读单词了。渐渐地我们从会读单词,到能连读句子,再到读课文。看着这个好现象,我和他们商量、推选了两个公认书读的比较好的学生每节课前5分钟领读……浑然不觉,整个班级有了学习英语的氛围,学生也都进入到英语学习的角色中。
会读了,接着我就是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每一个pairwork,groupwork我都不放过。刚开始,学生小组学习热闹非凡,可一到交流,大家还是你看我、我看你,更有学生很害怕看到我的眼神。看着这些脸上既写满了不自信但又想试试看的他们,我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先找几个相对而言口语表达能力强点的学生做我的partner,给他们示范,然后用过程性评价、一些小礼物或激将法引导鼓励他们结对操练、小组操练,再到全班交流。
另外,我还经常为他们创设许多不同的语言环境,比如课前一人一天的report,课中游戏、单词竞赛、演讲、朗读等多种形式竞赛,课后教唱英语歌曲、组织收看英语节目等手段锻炼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那些中等偏上的学生课外愿意和我交流他们的生活、学习了,还有不少学生主动问问题了。课堂上也是书声琅琅、掌声笑声不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作业本交的齐了,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了,我们也就这样更合拍了。
最让我惊奇的是在平安夜这一天,班上的学生竟然自发组织了该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圣诞晚会,还邀请我去参加。看着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虽然是英汉夹杂,但我还是诧异了,尤其是当我看到班上最不愿说话的一名男同学唱了一首英语歌曲Jingle bell时,看着学生那质朴的眼神,我的眼眶湿润了,同时也欣慰地笑了。
虽然,我现在已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但这段支教生活我将终生难忘,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以学定教”的含义,让我懂得了师生关系的那种诚挚、本心的真正本质,更使我通晓了一名教师存在的意义以及教育所饱含的丰富内涵。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倪建国.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2009(2):187-188.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