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美的特质培育语文素养
2016-03-04颜朝敏
颜朝敏
(四川省金阳县初级中学 四川金阳 616250)
遵循美的特质培育语文素养
颜朝敏
(四川省金阳县初级中学 四川金阳 616250)
2011年国家对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实验稿予以修订,其中,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培育,突显了它的重要性。本人在此认识基础上重新审视语文教育,发现了语文素养与美学暗中契合,所以,在本文中试图从中找到语文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并用以指导语文素养的培育,以期打开语文教育的新视野。
语文素养 美的基本特征 课程解读 教师教法 素养培育
引言
新课标实验稿的实施已经十二年了,去年国家又出了修订稿,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转变过来,他们固守老式的教法不肯改变,有人把语文上成了政治课,有人把语文上成了数学那样的解题课,在语文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语文课在这些人的践踏下面目全非,美感荡然无存。这样的人,时至今日早不应该有了,可今天仍然大有人在,究其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太深的原因以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1]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中,美学理论对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有巨大的启发意义,语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验美、探究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2]
一、在语文课程中解读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说美有诉诸视听感官或精神感觉的形式,通过这形式把表征和肯定了人的本质的内容感性地显现出来。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具有独特形状且含义丰富的汉字;优美无比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音韵;与乐、画相通的诗文,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性的瑰丽色彩。
我国的文字——汉字,本身就是具有的象形意义的文字,如“马”字和马这种动物的体形相似;“目”字象眼睛;“休”字是一个人靠着树木。[3]
同属于美的事物的诗歌、绘画、音乐,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诗歌里有绘画,所以有“诗情画意”之说,绘画作品有意蕴,同样诗歌也有意境;诗歌里有音乐,诗的音韵节奏,诗歌散文小说感情也像歌曲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变化过程。我们教师应在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中,找到语文教程的形象性。
二、在语文课程中解读美的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能够以其生动的形象通过感应,吸引主体的情感,并使主体的身心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在主体的生命形态上打上美的烙印。我们的学生来到学校,在他们身上或许已经有了部分的语文素养,或许如白纸般一无所有。但是,在祖国语言文化的天地中,在一篇篇文章中,在一首首诗篇中,浸润着一缕缕情思,或快乐、或悲伤、或优雅、或凝重,足以全方位的感染每一位学生,我们应该带着学生们好好利用这么好的教程,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去抹杀语文美好的天性,把它淹没在题海里。这样,才算是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育,否则就是培育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木偶。
三、在语文课程中解读美的新颖性
美的新颖性,美总是随着生活前进,显示出新鲜的、创造性的和理想的特性,它总是在不断地超越中丰富和发展着。语文课程中的内容无不体现着美的新颖性,不要说屈原的“自铸伟辞”、魏晋的“高奇见贵”、徐渭的“诗心纵横”、李渔的“意取尖锐”,更不要说中燮的为“创新”辩,单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够新颖的了,漫漫一部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华文化史无不浸润着新颖的光辉,打上创新的烙印,我们语文课程所收纳的篇目更是如此,篇篇有新意,篇有亮点,它们以其新鲜的言论、思想、写法,独特的视角等,显示出其不衰的生命力,我们干嘛要把它上得这么老气横秋的?
谈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误会,本文似乎一直在围绕着文学在谈语文课程的美学性质,会产生科学类、论说类文章就不具备美的性质的误读。对于这个问题,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早就说过:“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竞,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四、形成语文素养,探究要有新颖性
1.教师先要学会找到课程中的“新”在哪里?教师要具备即发散又聚合的思维习惯,在纵向、横向的联想比较中,突显创新点。例如苏轼词与柳永词的比较,李白诗和杜甫诗的对比,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用时期作品的比照等方式,都能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可贵。
2.教师的视角要新,切入点要准而有效。例如,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时,有位教师采用的方法就很有创意,他以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品味语文的优美,意境的雅致,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然后联系到朱自清的散文,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在歌词中学语文的作业,再进行班上交流总结。这样的视角就很新颖,教学设计就很有创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是明显的,也许会影响他一生。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少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打破常规的做法。
教课文时为什么必须是先解答标题含义,后学习正文呢?为什么不可以先正文后题目呢?例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采用先体验课文内容,后关注题目含义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出了许多对这个题目含义的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意思就是“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坚强一点,再坚强一点”、“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等等许多有创意的解读。
在学习诗歌时,教师们习惯先了解背景,后赏析诗句,假如偶尔来个先赏析诗句,后介绍背景,或许情感的冲击力更强。
结语
总之,站在美学的角度去看语文素养的培育,你就不会被它纷繁的所谓知识系统所蒙蔽,拨开云雾,当你看到语文的庐山真面目时,你就会知道: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又不该总是那么理所当然了。最后,请带着我们的学生们找到美,投入美,进而让美流入他们的血液中去,长成他们健美的身躯吧!
[1]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11
[2]温儒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3]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