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设想

2016-03-0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标语文课程高中语文

冀 宇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设想

冀 宇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培养以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设想

《指导纲要》提出,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人格修养教育。中国30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下中国普遍存在处世原则功利化、道德修养低俗化的现象。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1]

传统文化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保留在民族中的稳定形态的文化。从唯物辩证法强调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有优秀的部分,也有糟粕。就拿《边城》这篇文章中的端午节民俗来说,赛龙舟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但是作为比赛奖励的“下水鸭”,无疑是不符合我们自然保护法则,这可以是说糟粕。

高中生们要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很多科目,在作业负担繁重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学科很多老师还是盲目认为只有大量的布置作业同学们才会更好的学好语文,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在思想上的不恰当认知,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外投入大却收效甚微。[2]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抑制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近年来,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突日益突出。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有利于遏制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学语文教材中,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抒情诗句”等形式表达出来,较之以生硬的口号教育,中学生显然更易接受前者,在感叹故事主人翁的遭遇和体会文人情怀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第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学生多接触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会逐渐形成个人的文化积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基于此,笔者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做出以下设想。我将结合《边城》这篇文章,通过“三读”“三定”说明我的教学设想。

一、读“课标”,定调

这里所说的调主要强调的是“课标”要让我们在课堂上把传统文化教出什么效果。语文课程关于传统文化渗透的基本理念是:“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总体目标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综合“课标”来看,语文课程既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要在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基础上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读学生,定“式”

定什么“式”,也就是探讨传统文化以什么方式呈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随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渗透的问题。比如说用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学习传统文化。这是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部特征。

高中生仍然是处在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现有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水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为了让学生达到一定高度的发展,教师必须要知道学生目前所在的水平区域,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促使“跳一跳、摘个桃”的实现。

三、读“文本”,定内容

读文本的目的在于发现教材中有什么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可教。文本,是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真正走进语文的主要渠道。通过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中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确定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如果说通过“课标”定调是预设达到的目标,那么,读文本的“定内容”与读学生可以说是现水平,居于目标与现水平中间的是“最近发展区”的高度。因此,我们读学生的“定式”至关重要,学生能否从知识层面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终能否学以致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的起引导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学科教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作为工具达到应用语文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模式的教育,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差异性是指每个地区文化的区别,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我以包头地区的文化差异性与《边城》中的文化差异性进行比较,进而拉近学生与抽象文化概念之间的距离,缩小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以下是关于端午节风采的对比:

通过对比,让学生在感知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色彩,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对于已经消失或亟待拯救的传统文化,他们内心又是失落的,正是这种落差才更有可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的来说,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传播方式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是其主要模式。学以致用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学生能通过内心的情感而激发自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说是我们教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获得。

[1]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2]张晓.高职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6(26)

冀宇,1991出生,内蒙古固阳县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标语文课程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