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3”改革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2016-03-04胡伟力陈怡婷陈地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医德专业学位学位

胡伟力 陈怡婷 谢 鹏 陈地龙

基于“5+3”改革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胡伟力陈怡婷谢鹏陈地龙

分析了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临床能力培养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做法与成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临床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临床专硕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为切入点,探索临床专硕“5+3”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一、重庆医科大学构建“5+3”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背景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实施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关键是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8年试点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提高了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各试点单位对这项相对年轻的重点改革还缺乏经验,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临床专硕整体培养质量不高,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不过硬、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滞后是困扰我国临床专硕教育的主要难题[1]。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等文件,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深入总结部分地区、高校开展临床专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临床医学“5+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5年本科培养加3年临床专硕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部临床专硕均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七年制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也可根据学生意愿纳入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而在国家层面上构建起了规范的临床专硕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医学研究生、住院医师、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等若干培养对象,临床专硕学位授予标准较难准确把握,培养质量难以有效保证。临床实践能力训练是临床专硕培养的中心内容,也是与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改革临床专硕培养模式的核心。重庆医科大学在长期培养临床专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基于“5+3”人才培养模式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完成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教育实践成果,切实解决了临床专硕培养模式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整体培养质量不高、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难以无缝对接等关键难题。

二、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方向

自1981年正式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快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如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乏、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有待提高、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严峻、学位类型结构不尽合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不顺畅等严重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等主管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学位类型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动专业学位与行业准入对接。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医科大学大力发展临床专硕教育,改革临床专硕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临床专硕的临床能力,准确把握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方向,在相关改革领域先行先试,有利于推动我国临床专硕临床能力培养改革。

2.符合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

高等医学教育因其培养周期长、服务对象特殊、管理体系复杂,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办好临床专硕教育,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为解决临床专硕教育与行业对接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等文件,对临床专硕培养模式改革作了整体部署,要求临床专硕教育必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与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挂钩,强调临床能力训练,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重庆医科大学深入研究临床专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加强临床专硕的临床能力培养,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符合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

3.符合国际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潮流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占绝对主流,几乎80%以上的硕士生按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总体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行业需求服务,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临床专硕教育而言,即是培养“会看病、看好病”的临床医生,临床能力训练是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重庆医科大学将临床专硕培养重心转移到临床能力培养上来,符合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

4.是解决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必然选择

我国开展临床专硕教育已近二十年,从前期实践情况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国家层面未对临床专硕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做出统一规范,各培养单位自行探索,临床专硕教育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授位条件等方面均类似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特点,未能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大量临床专硕学会了实验方法和技术,学会了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临床实践能力却严重缺乏,毕业后仍然不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不得不继续参加规范化培训,以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这导致了我国培养的临床专硕不仅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也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改革临床专硕的临床能力培养模式,强化临床能力训练,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到位

尽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已开展了十余年,但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仍然坚持“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他们认为临床专硕临床轮转的时间过长,没有时间做科研,学位论文水平低,导致硕士学位“含金量”不高。因此,不少临床专硕按照导师要求,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科学实验。申请学位时,他们需要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同堂答辩,答辩委员经常对他们提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类似的学术问题,使得临床专硕不得不减少临床轮转时间,转而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学位论文,以便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而并不在意所写论文是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

2.缺乏客观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硕培养的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进行考核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家缺乏一套系统的量化的评价临床能力的指标体系。因此,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考核指标体系,其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临床专硕的临床能力良莠不一。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办以来,国家一直未对各试点单位进行质量评估,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3.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目前仍有不少医学院校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临床专硕,学生既要完成相同课程的学习,又要从事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训练时间难以保证。在课程设置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应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许多医学院校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不作区分,仍以教授医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主,导致临床专硕缺乏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

4.传统的导师制度难以适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多科室轮转的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这种研究生教育结构形成了单一的导师制度,即研究生入学后确定一名指导教师,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在这一名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自200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传统的导师制度受到了重大挑战。要保证研究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仅仅依靠一名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校内导师进行指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大部分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开始探索“双导师”制度,在校内导师的基础上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担任联合导师,全面培养研究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在不同专业、亚专业的科室进行轮转训练,一名导师甚至两名导师很难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有效指导,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多科室轮转的培养模式。

5.临床实践基地建设跟不上临床专硕教育发展速度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临床专硕的招生比例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迫于就业压力,考研队伍日渐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的数量大大增加。临床专硕培养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各培训基地各科室的病床数及导师人数是有限的,这样就造成一名教师同时带多名研究生,每位研究生只能分管1~2张病床的局面,使得研究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减少,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缩短,不利于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部分研究生需花较多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去多家用人单位面试、短期试工等,占用了临床轮转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培训质量[3]。

6.医德医风教育缺失

临床专硕教育强烈的职业指向性决定了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至少有两年半的时间在临床各二级学科轮转、定向实践,在他们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学生本人都将重心放在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上。学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各环节普遍存在忽视医德培养现象,医德教育过程简化,主要是对学生毕业前思想素质笼统的主观评价,医德教育连续性缺失。有调查表明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医患沟通技巧欠缺,医学人文素质不高,对待患者的疾病冷漠,原来系统学习过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知识,未能在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固化。

四、重庆医科大学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

1.提高认识,引导临床专硕教育快速发展

学校从几个方面来提高导师、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对临床专硕教育的认识: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各临床学院成立研究生管理处,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熟悉临床专硕培养模式,加强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保障顺利完成临床培养要求。

二是广泛宣传。学校定期开展导师及管理人员培训,详细讲解国家研究生教育战略性发展方向及学校临床专硕教育相关政策。

三是深入调研。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工作人员对各临床院系开展临床专硕临床能力培养改革的效果、问题、建议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具有一定共同性的问题组织会议专题解决。

四是制定有利于临床专硕发展的招生制度。学校对临床院系的导师招收临床专硕数量提出明确要求,凡在临床工作的导师必须招收临床专硕。

五是将导师指导临床专硕工作量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提高导师指导临床专硕的积极性。

2.改革考核体系

目前临床专硕在轮转考核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临床能力水平不一致,进入临床训练后,适应能力有高有低;各学院各学科专业出科考核题目难度水平不一致,考核专家的要求不完全一致,部分考试的出科考核存在走过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研究和探索更加规范、科学的临床训练及考核办法。主要有岗前培训、集中出科考核、阶段考核以及年度考核。“岗前培训”即在研究生进入正式临床训练前,对他们进行一些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内容包括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内科系统基本操作、外科系统基本操作等,只有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训练。“集中出科考核”即指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关学科在统一的时间里由学校组织在学院集中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病例考核、病例答辩、技能操作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按内科系统、外科系统等进行分组考核。建立统一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使之适用于临床专硕临床能力考核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不仅解决了考核体系复杂多样的矛盾,也有效保障了临床专硕的培养质量[4]。

3.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

为加强临床专硕各培养环节管理,提高培养质量,不断适应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校长亲自牵头组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与临床值班和技能训练的冲突,对临床专硕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课程学习统一安排在第一学年晚上及周末进行。临床专硕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不再要求学生掌握某门学科完备的知识体系。将临床专硕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课程体系由两个方面、三个平台构成。两个方面指研究生课程及研究生讲座;三个平台指学校平台(英语、政治、医学统计学及四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讲座)、院系平台(专业课、专业英语、院系讲座)、导师平台(导师组织的学术沙龙或读书会)构成。

4.探索新型导师组制度

临床专硕培养涉及的亚专业、科室较多,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很难保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指导。为保证研究生在整个轮转周期得到有效的指导,在各个科室的训练有明确的责任人,学校探索实行导师组制度,对研究生进行全过程指导。导师组由组长和若干成员构成,成员包括研究生须轮转科室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导师组组长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导师组组长及成员指导研究生的工作量视实际指导研究生时间而定。导师组制度有效解决了单一导师制不能适应临床专硕多科室轮转的矛盾。

5.积极建设临床实践基地

学校目前拥有5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三院、大学城分院和黄水分院也已正式营业。除此之外,学校积极与行业部门联系,将四川省、重庆市内综合实力较强的8所医院作为学校非直管附属医院,27所医院作为教学医院。这些医院为学校临床专硕培养创造了优越的实践场所,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分管床位,充分保障了临床专硕的培养质量。

6.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学校针对部分研究生医患沟通技巧欠缺、医学人文素质不高、对待患者冷漠、职业规范不明确等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强研究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教育:一是定期开展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教育专题讲座。通过情景案例教学法、讨论式课堂,制作案例集,让学生在与实际社会、病患接触的真实环境中,切实感知医德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意

义。二是探索服务—学习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水平。首先使研究生掌握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规范要求,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巩固学习成果,最终形成较高的医德医风水平和职业素质。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的熏陶、浸润,导师、医护人员平时的言传身教等对学生医德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深化法规教育。定期组织临床案例分析,应用医学伦理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医德规范在具体临床案例中的应用,为学生解读什么是医德医风、如何提高自己的医德医风水平,引导学生先学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再做一名优秀的医生。通过全方位的医德医风教育,研究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多,在学习期间即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了从业所必需的法律知识、行为准则、交流协作、沟通技巧等基本素质,在正式工作后基本可以无适应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学校自2009年开始全面探索临床专硕临床能力培养改革以来,克服多方面的阻力,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六年来,学校招收的2863名临床专硕均纳入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不少优秀学生已成为各临床学院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实现了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的最终目标,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100%。据就业单位反馈,我校培养的临床专硕参加工作后立即能用,对临床工作非常熟悉,受到了同事及患者的高度认可。学校培养的临床专硕毕业生,奔赴国内各医疗单位,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87.

2]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 (7):73-75.

3]梁金葵,祁文,姜建萍,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4):341-344.

4]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责任编辑刘俊起)

胡伟力,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重庆400016;陈怡婷,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重庆400016;谢鹏,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重庆400016。

10.16750/j.adge.2016.08.007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s123124)

猜你喜欢

医德专业学位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