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样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2016-03-04江苏泰兴市南新小学225400陈鸿儒
江苏泰兴市南新小学(225400)陈鸿儒
用多样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江苏泰兴市南新小学(225400)陈鸿儒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在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学习能力上就会有显著的提升。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处理,给予学生更多体验和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关键词]艺术感受体验思维锻炼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更是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艺术。因此,除了让学生学习必须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之外,还要让他们真正地感受、领悟数学。
一、用操作带给学生真切感受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需要更多的实践,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就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操作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数学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无可置疑的。
例如“认识克”的学习,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物体的包装上以“克”为单位标注了其质量,所以他们对这个质量单位的认识是“这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但是究竟1克有多重对学生而言还是陌生的。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带着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克”,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接触“1克”,有一个定量的感受。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重量接近于一克,然后利用天平称一称这些物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量了事先准备好的头发、羽毛、纸片、大米、红豆等物体的重量,然后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用手掂量掂量,实际感受这些重量。交流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1克”的重量比他们想象的要重一些,原本以为一粒大米就接近于一克的重量,实际称量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像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脱离了操作来进行无疑是“纸上谈兵”,而学生亲自做一做、比一比,对“克”的认识马上丰富和立体。所以说“原生态”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让他们借助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更有价值。
二、用交流带给学生深度领悟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领悟问题的内涵。
例如“圆的周长”的一道拓展题“假设有一根绳子与地球的赤道同长,现在给绳子再接上15米,环绕于赤道上空,那么身高两米的人能不能从绳子下面自由通过(假设地球表面为光滑的圆球体)?”很多学生看了题目后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探讨:有的学生借助于圆球来比划,指出这个问题不需要考虑地球表面是个类似的圆球,只要看赤道处的圆环即可;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说明“两米的人要想自由通过,现在圆的半径就要比原来长两米”。这样就将问题集中到“半径相差两米,周长相差多少”上了。学生通过假设和演算发现圆的周长只要比赤道大4π就可以了。这样的交流过程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在交流中不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对相关数学模型有了认识,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相信他们就能调动经验储备来合理应对。
三、用变化带给学生思维冲击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变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得到启发,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思维冲击。
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我创设情境:欢欢家养了5只白兔和10只灰兔(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与分数相关的问题并解答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求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和“灰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而且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轻松完成这两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用除法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我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以一系列变化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白兔是总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学生发现需要先求出总数,再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然后,我将问题略作变化“欢欢家又抱来一只白兔,现在白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很多学生说“五分之二”,有学生马上指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白兔增加一只的同时兔子的总数也增加了,所以不能用6除以15,而应当用6除以16。大家恍然大悟,在对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他们能想到:仅仅知道用除法来解决问题还不够,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平淡中感受到“峰峦叠嶂”,自然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多样的教学行为会带给学生立体的数学感受,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一想应该怎么教,想一想学生希望怎样学习,学生怎样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这样才能推动数学教学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责编童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