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文化体验培养模式探索
2016-03-04侯磊
侯 磊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文化体验培养模式探索
侯 磊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建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讨论了体验项目选择的原则,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任务,探讨了文化体验活动的操作流程,分析了活动的成效,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中国文化
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
山东师范大学于2009年开始招收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华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如何将这些留学生培养成为热爱中国文化、具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教师是很多培养单位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仅仅开设汉语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和文化课程远远不够,如果能为这些留学生创造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并亲身感悟中国文化,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将会缩短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期,促进文化融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此,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作了有益的尝试,探索注重留学生个人情感参与的文化体验培养模式。此模式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留学生创设了体验中国文化的实践与交流平台,通过文化体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观察和体验、活动后的总结与反馈,让留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化,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
一、构建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文化体验及文化体验培养模式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1]我国对“体验”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多用于营销、旅游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体验”开始应用在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陈佑清在《体验及其生成》一文中对“体验”有这样的论述:“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因此,从心理学上来讲,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2]学习者通过认知体验促进直接经验的形成,通过情感体验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及观念,通过行动体验获得实践技能[3]。我们认为,文化体验是通过个人的感觉器官,感受文化信息,领悟文化内涵,反思并修正个体已有认识,不断生成新观念的过程。
文化体验培养模式是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化体验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者参加文化体验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领会、感悟、内化、反思并总结,以实现学习者通过自我情感参与,主动获取语言与文化知识,最终达到理解文化的目的的一种培养模式。在体验的过程中,外部事物进入体验者内心,从而产生个人情感反应,进而产生联想和感悟,内化为直接经验。这“有利于学生打破文化种族中心主义,建立文化相对主义,对他国文化移情”[4]。文化体验培养模式优势明显:①教学方法富有创造性,注重体验和感悟;②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③教学内容丰富,寓教于乐;④教学环境真实,更具实践与操作性。文化体验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化体验活动相结合,较好地补充了课堂教学的缺憾,使学生想学、爱学,最终达到留学生文化素质与语言交际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实施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文化体验模式是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课程的有效补充,也是提升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的需求。
(1)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需要。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中,特别强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管理和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明确规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突出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然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迥异,学习时限短、任务重、方式单一,多局限于课堂上学习教材内容。为了能够达到预设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中国文化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寻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训练的有效方式,文化体验培养模式恰好能够实现这一需求。
(2)文化体验是对中国文化课程的有效补充。中国文化类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东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为例,在拓展课程和训练课程中,设置了“跨文化交际”、“当代中国概况”、“中国文学经典”、“中国文化专题”、“中国文化技能”、“中国文化交流体验”等与文化有关的课程。目的是通过这些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课程及文化体验课程,让留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常识,掌握文化知识,感受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良好愿望相去甚远,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的母国文化差异大,课堂教学常常是纸上谈兵,书本知识很难内化为学生的感受。因此,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注重实践训练的文化体验活动以文化专题的形式通过实物和行为体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使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文化体验培养模式是提升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的需求。我们通过问卷了解留学生对文化类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包括中国历史、地理、风景名胜、民俗、建筑、艺术、文学、教育及现代生活都比较感兴趣,其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学校教育、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地域文化更具吸引力。根据调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获取中国文化知识的途径既包括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和语言类课程,也包括亲身经历与体验。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国文化基础课程,在入学后开设的文化类课程中,“中国文化交流体验”课非常受欢迎。留学生普遍认为,文化体验能够改变由教师在教室里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从中获取的文化信息容易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他们希望学院多举办一些他们能够参与的文化类活动。
二、选择文化体验项目的原则
凡是有利于对事物产生真情实感、深刻理解、丰富联想的活动项目,均利于体验的生成。文化体验项目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文化体验项目设计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合理安排体验项目。将中外跨文化主题下的系统体验项目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主题项目中设计各种小项目,既注重各自的独立性和特色,也强调各个文化体验主题的关联性。每学期安排的体验主题需相对集中,留学生可以从众多体验活动中较全面地了解每一个文化主题内涵,亲身感受中国文化表象的同时,体会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从真实情景中,体验富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如,中国基础教育体验活动,我们一般选取一两所中小学,让留学生进入学校参观、上课体验、与中国学生交流。除此之外,也举办有关中小学教育情况的报告会或座谈会,集中介绍中国的学制、中考和高考制度、教师选拔制度、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情况。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文化体验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以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某一文化主题。
2.文化体验项目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贯注全部热情,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文化体验项目形式更加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很多学生对中国的节日感兴趣,我们就设计一些节日体验活动。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秋高气爽之时,带留学生们一起爬山、登高远望,既能够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也能够让他们了解和体验节日文化。在中秋节可以开展中秋诗词赏析、赏月、品尝月饼等文化活动。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了解、巩固文化知识,感受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体验交际的成功感。
3.文化体验项目的设计需要兼顾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是设计体验项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文化体验项目的设计既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对于太难的体验项目,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水平无法达到,不能很快投入其中,会减弱参与兴趣;而太容易的项目又没有挑战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知识水平出发,设计既能够兼顾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使他们容易投入其中的体验项目,才能真正满足他们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需要。
4.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设计文化体验项目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与传承性,更能凸显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相容性愈加明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某一地区,大都希望能够了解当地文化,走访、参观当地文化名胜,体验当地居民生活。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齐鲁大地的腹地——泉城济南,文化底蕴深厚,地域优势明显。留学生既可以体味孔子、孟子儒家文化的思想,也能够欣赏李清照、辛弃疾的诗词,阅读蒲松龄的鬼神小说。周围的泰山、曲阜的“三孔”是文化圣地,除此之外,古代齐国古都淄博、大运河古城聊城、风筝之都潍坊、人间仙境蓬莱、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威海和烟台及水泊梁山,都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可以将体验项目设计得更具特色。
三、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操作
为了让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在原来留学生堂外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结合“中国文化交流体验”课程,开展了中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我们称之为“中外文化交流节”。时间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几乎每周都有一项活动,前后历时三个月。文化交流节以活动为主线,将中外学生的课程与体验活动结合起来,除留学生之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硕士生和本科生作为志愿者也参加中外文化交流的部分项目。整个“中外文化交流节”系列体验活动不但让留学生学习了中国文化,也使中外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能够实现互利双赢。
“中外文化交流节”的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有:基础教育体验、美食节、参观文化名胜、摄影展览、趣味运动会、文化系列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除了这些基本活动,近几年,我们不定期地举行了其他文化体验活动,如,曲阜尼山书院深度体验、九顶塔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济南名泉探访、四门塔、灵岩寺文化考察等活动都受到留学生的欢迎,他们积极参与每次活动,一起探寻文化名人的足迹,欣赏美丽的齐鲁风光,感受朴实的民风民俗。留学生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拉近了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也为中外学生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1.活动流程
留学生需要熟知个人在整个体验活动中的任务。活动前,明确学习与体验的内容;活动中,留心观察、身体力行;活动后,注重交流和总结。下面我们以“中外美食节”为例,对文化体验活动流程加以探讨与说明。
(1)活动前:任务策划与前期准备。①策划文化体验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时间。“中外美食节”既要服从整个文化体验系列活动的安排,也要考虑活动的最佳时间和天气状况。初秋时节温度适宜,食材丰富,是举办“中外美食节”的最佳季节。②明确任务。让每一个留学生了解活动目的、活动流程及自己需要承担的任务及其他注意事项。③选择、布置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尽量选择空间宽阔、人流相对密集,既方便活动进行,又能吸引更多院系学生的场所。宣传条幅要美观醒目,帐篷安置须方便安全。④分组。学生的分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同一个国家的学生为一组,还可以中外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售卖美食的任务。
(2)活动中:注重参与、深度体验。各组留学生须撰写各种食品的汉语解说词,语言要简洁、流畅、准确;宣传标牌应图文并茂,食品名称需要中、外文标注;学生既可以现场制作美食,也可以提前制作成品或者半成品。在活动现场,留学生们常常大声吆喝、唱歌、跳民族舞,使出浑身解数“揽客”。
(3)活动后:注重交流与总结。①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体会,交流感悟与收获,并布置学生写心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②为了呈现美食节的热闹场面,组织文化活动照片评选与奖励,展览其中的优秀作品,用画面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外美食、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和学生们快乐的笑脸。美食节期间,除室外活动,还举办有关美食方面的小型讲座,讲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
整个活动中,中外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品尝各国美食,了解中国及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这无论对外国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进行文化的深层次体验,进而产生心灵共鸣,获得知识、愉悦和成功。通过这些活动,学院为留学生搭建了展示中外饮食文化的舞台,增加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他们相互了解各国的饮食文化,加强了彼此的合作与交流。部分留学生因此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兴趣,喜欢品尝中国菜和特色面食,愿意了解八大菜系的特点。另外,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中外美食节”,寓教于乐,既有利于外国留学生融入中国校园生活,又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感受异域文化的机会。“中外美食节”作为国际交流学院中外文化系列活动之一,已经成为学校非常成熟的文化活动名片,其影响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采访和报道。
2.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参与的广泛性。突出学生在文化体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验前、体验中、体验后的任务设置要细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力争让每个学生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并有所收获。体验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在项目选择与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与易参与性,另一方面,加强留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的管理,如,制定考勤制度,用评定成绩的方式约束学生行为,防止自由散漫,杜绝随意旷课的现象。
(2)注重实际操作,避免走形式。每次活动都围绕某一相关的文化主题展开。活动项目选择既重广度,也重深度并能够唤醒学生内心情感的活动主题。精心布置体验任务,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和看热闹的心理,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体验前,先让留学生对体验项目有初步的了解。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付出情感,进而对文化项目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让间接经验变为直接经验,使知识内化为素质。
(3)明确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是体验项目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指导者。体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宗教信仰与习惯,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其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随时给他们提供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帮助,避免放任自流。体验后,教师督促学生将“个人所得,变成大家共同分享的精神成果,使各种体验、感悟、经验得到提升,乃至上升到理性认识”[6]。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良师,是益友,也是一个指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留学生既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与学习者,他们在体验过程中的学习任务明确,活动前,需要知识“预热”;活动中,需要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活动后,需要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
四、“文化体验”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文化体验”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语言培训生搭建了体验中国文化的平台。自2009年以来,我们共举办文化名胜参观活动28次、中外美食活动7次、中小学基础教育体验活动7次、留学生摄影展览7次、文艺晚会6场、各类文化讲座50多场。除此之外,电影观摩、书法比赛、趣味运动会、观看杂技表演等活动也受到了留学生的普遍欢迎。对于每次活动,留学生都积极响应,踊跃参加。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受益学生达两千人次。近几年,留学生参加山东省及全国的汉语比赛,成绩优异,有多人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其中1人荣获第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总决赛冠军并荣膺“汉语之星”称号。实践表明,“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素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留学生从中国文化的旁观者,成为文化的体验者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作为未来的本土汉语教师、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承担着汉语与文化的传播任务。在文化交流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将直接影响汉语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为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真实人文环境的机会。活动的趣味性减弱了中国本土文化对他们思想理念的冲击,中西方的文化碰撞更容易让他们收获特殊的感悟。通过文化体验,留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感受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促进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文化体验培养模式使留学生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成为文化的体验者。
2.提升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活动前,通过教师讲解和资料收集,学生对文化体验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中,学生近距离接触、体验中国文化,内心产生共鸣,促使其进一步融入中国现代社会;活动后,通过资料整理、课堂讨论、口头或书面报告、照片展览、讲座等,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通过文化体验,各国留学生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学生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通人交流,加强了交际技能的实践训练,汉语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也得到提升。因此,文化体验不但提高了留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3.放松身心,丰富了留学生的学习生活
很多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由于学习习惯、汉语基础的问题,学习压力大,再加上交往圈子小、跨文化适应能力弱、生活单调,容易心情烦闷。文化体验活动强调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为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体验项目,一方面,将文化教学融入留学生的生活,使他们与中国文化产生良好的互动,引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营造了舒适的中外学生交流气氛,提供了丰富的交流话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让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充分放松身心,改变了“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4.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母国文化差异大,所受的教育理念不同,彼此之间语言交流困难,很难深入地相互了解,因此,极易产生结构松散、集体观念淡薄、团队意识薄弱等问题。据了解,留学生中的很多人更愿意和本国人交往,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文化体验模式关注每个留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应对挑战,激励他们将个人置身于集体当中并发挥相关作用,使之有被关注、被需要的满足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了凝聚力,促进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的形成。文化体验不但促使留学生走出母国文化的小圈子,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与中国人的交流机会,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42.
[2]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
[3]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9-14.
[4]周晶.文化体验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3(24):131.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EB/OL].(2007-03-30).http://www.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2/ xxgk_82703.html.
[6]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7):146.
(责任编辑 周玉清)
侯磊,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济南 250014。
10.16750/j.adge.2016.04.009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编号:SDYY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