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管理探究
2016-03-04徐淑亮
徐淑亮
(山东省日照市巨峰镇初级中学)
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管理探究
徐淑亮
(山东省日照市巨峰镇初级中学)
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班主任。而初中语文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对于班主任来说,他的管理方式和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方法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讲课也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班主任;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管理;探究
传统的教学告诉我们,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丧失学生积极求索的欲望。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管理中进行了创新管理,从而让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下面我就围绕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管理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转变管理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讲课也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初中语文这门重要的学科知识,在快乐中学到语文的精髓。
二、开展实践活动
作为中学班主任,一言一行都在被学生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作为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实践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德育观念,并将其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努力了,德育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初中生是一个模仿能力和记忆力极强的群体。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生活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多讨论一些德育方面的问题,在进行德育教学讨论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是百年大计,德育是教育的基石和根本。除了课堂上的交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所以创设多种德育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德育共识。而开展这种实践课是学校、社会和家长全力去配合的。比如,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这个话题应该以家庭作为切入点,让家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交流,最终真正感悟到感恩的真谛。
三、督促学生多读书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读书是在哺育灵魂。在读书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在不断思考。同样的书籍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图书馆的书刊文献是我们学习提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良师益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民族。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外,学生几乎不再读其他书。特别是现在一些庸俗的理论“一切向钱看”和“读书无用论”等思潮在社会上的泛滥,误导更多的人以为学习没有用,从而忽视读书的重要性。周恩来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口号至今仍然响亮。为了提升学生读书的品质,作为班主任也应该多向学生推荐,努力做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将阅读教育教学纳入培养目标。
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班主任可以每周增加两节阅读课,每月建立一个阅读主题,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并交流读后心得。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类节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教学活动,通过多视角创设读书活动,为学生阅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学生实现自我读书教育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在阅读中吸收了一些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益的。
总之,班主任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转变班级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重视实践,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关注学生心理,为学生思想进步、学业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环境。
[1]达珍.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2]李永红.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力: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体会[J].经营管理者,2010(1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