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016-03-04汝灵芝
汝灵芝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汝灵芝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给传统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指导、整体递进的教学策略,对“分层次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分层次教学;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由于受到班级的授课制的束缚,教师的备课、授课、辅导、考查到评价,很难考虑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差异。而学生又是一个差异大、层次复杂的教育群体。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生理、体育能力、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身体心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强调共性,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新北区实验中学七年级16、17班男生,学生共60名,每班每周上三节课。
2.研究时间
2009年9月——2010年6月。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了大量激励法在体育项目上与教学训练相关的文献,并登入相关网站查阅资料。还在图书馆阅读大量与心理相关的书籍。
(2)体育测试法
测试学生各项素质,了解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
(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观察,了解学生的爱好、思想品质、意志品质,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4)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常规的体育统计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课堂“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层教学具体以开学初对两个班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制定严格的升降级标准,向学生公布。并以每一个单元的评价来作为升级和降级的依据,以此来决定每个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时的编组情况。在教学中,把成绩已达到A级别的,作为学生可以自己选项练习时的“绿卡”,在体育“超市”中可以自己去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若从A级别降至B级别,应该取消其在“体育超市”中自主选项练习的权利。等到他再次达到A级别后,才能再恢复这个特权。而对于那些没有达到A级别且进步很大的学生来说,同样有机会在课的后半部分得到“快乐一刻”的自主选项机会,以此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
(1)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实验后五项素质指标有明显提高,经T检验,有高度显著差异。说明课堂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2)学生满意率调查
分层次教学后,学生满意率明显提高了,不满意率明显下降,说明分层次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之间的矛盾,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上都有所提高,同时也能体会到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
2.分析与讨论
(1)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学有所成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能使其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和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及体育锻炼行为等几个方面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层次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和竞争的意识。
(2)课堂分层次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新课程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3)课堂分层次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研究表明,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每天的进步,不断提高自信心,从而使体育课成为所有学生都喜欢的一门课程。
三、结论与建议
1.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往,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2.分层次教学能有效地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在实施课堂分层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应注意教学场地的合理,分组练习时加强学生相互合作、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教师要以整体的观点确定教学的整体方案,在分组和分层上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工作量大且难度高。所以,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3)分层教学成败在于动态分组,所以,教师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才能正确并且合理地规划好教学层次。
(4)目标的制订要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5)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种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工作以及观念、理念的发展,从而越来越完善。
[1]张朋炬.体育课分层次教学应关注中间层[J].体育教学,2008(3).
[2]李瑞龙,赵九凌.浅论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4(28).
·编辑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