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三个平衡点,提升计算教学实效性
2016-03-04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225400
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225400) 范 娟
找准三个平衡点,提升计算教学实效性
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225400) 范 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何让学生提高计算技能,这是许多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旧知和新知、算理和算法、问题解决和计算技能三个平衡点,提升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平衡点
在计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过分注重讲授计算技能,而忽略了旧知和新知、算理和算法、问题解决和计算技能的平衡要素,导致计算教学效果甚微。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平衡点,才能有效提升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一、找准旧知和新知的平衡点
在计算教学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计特定的数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已有经验;另一种是通过复习旧知,帮助学生打开认知体系,扫清新知学习的障碍。前者是基于学生对新知的顺应,后者则基于学生对新知的同化。此时,教师如果能找准新旧知识的平衡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认知基础。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设计了两道习题进行铺垫:1.每本书34元,东东要买2本,他需要付多少钱?花花要买10本,他需要付多少钱?2.妈妈要买12本练习册,每本34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习题1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对新知的铺垫;习题2是借助情境创设,对新知的有效激活。解习题1时,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口算得出购买2本书是34×2=68(元),购买10本书是34×10=340(元)。解习题2时,学生先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4×12。此时教师进行引导:“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很快发现两道题的相似性,并通过验证得出34×12=34×2+34×10,从而直观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获得了计算技能的提升。
以上环节,教师找准旧知和新知的平衡点,带领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融合了情境创设和旧知复习两个环节,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新知学习,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找准算理和算法的平衡点
对计算教学来说,计算的法与理缺一不可。算理是计算能力形成的关键,算法是对计算程序的规范。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计算法理的平衡点,将算理和算法有机结合,架设一个直观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能够逐步概括抽象,从而获得算法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演变过程:“想一想,34×12你怎么算?”有学生认为可以估算,将12看作10,这样实际结果一定会比340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有学生认为,可以将12看作2个6,先算34×6,再乘2,就得到最后结果。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将12看作2个6呢?”学生说:“先算6个34比较简便,这样就可以通过口算得到结果。”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先算34×10,再算34×2,然后将两个积相加就得到结果。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2个34是多少?10个34是多少?两个积相加起来是多少?观察一下,竖式计算要先算什么?先算的这一步有什么意义?第二步要算什么?代表什么意义?最后一步要怎么算?代表什么意义?”通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整个演变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以上环节,教师找准计算的法与理的平衡点,借助直观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能够有效把握计算规则,而且对计算的算理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找准问题解决和计算技能的平衡点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不管是计算教学还是概念教学,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计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执着于传授计算技能,而忽略了计算技能与问题解决策略的融合,导致两者割裂开来。但事实上,计算技能需要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应用,并非单一的,只有和代数、空间图形等诸多应用有机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规则,为此,教师在把握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道练习:小芳的妈妈需要18张排练凳子,每张凳子23元,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认为可以先算出10张凳子的价钱,再算出8张凳子的价钱,而后将两个积相加,就能够得到最后的结果。此时,教师追问:“列竖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要对齐?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认为在列竖式计算时,23和18这两个数要数位对齐,先算个位8×23=184,再算十位1×23=23,后算的是十位上的积,因此要对位在十位上,即结果为184+230=414(元)。
以上环节,学生不但从生活实际中理解了算理,而且在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计算技能,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获得了同步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只有进行多种尝试,找准平衡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技能,从而有效把握算理和算法,将计算技能和问题解决的应用技能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3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