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个关键点,让数学经验自然生长
2016-03-04江苏淮安市天津路小学223003王芝琳
江苏淮安市天津路小学(223003) 王芝琳
抓住三个关键点,让数学经验自然生长
江苏淮安市天津路小学(223003) 王芝琳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冲突是思维发展的萌芽,也是学生已有经验和新知的矛盾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点,从新知生长点、资源生成点、思维发散点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 数学经验 冲突制造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知冲突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进化器,有利于学生从矛盾中生成智慧,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成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抓住新知生长点
学生的新知建构往往来自原有经验和已有认知,即新知的生长点。教师只要抓住这个新知的生长点,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认知冲突,就可以帮助学生重组已有经验,带领学生在追问和探究中积累数学经验,提升数学能力。
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设计复习环节问题:“大家想一想,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规律?试举例说明。”学生举例:经全班讨论后教师总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起直接相加减,依据是相同数位上的计数单位相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分母不变,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依据是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此时,教师出示异分母分数算式并提出问题:“这个分数算式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吗?说说为什么?”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不能应用在异分母分数上,因为两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所以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相同。教师追问:“如何化解分数单位不相同的矛盾呢?”学生产生了疑惑:“能不能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呢?”在这样一个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学生经过探究,很快认识到要借助通分的方法,将这两个分数转化,而后使用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来解决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问题。
以上环节,教师找准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设计制造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将原有经验和新知有效链接,从而实现了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生长。
二、抓住资源生成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资源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切入时机,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数学经验。教师要抓住这个资源生成点,制造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设计了测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三个内角的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试验结果与课本中的结论有差距,课本结论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是试验结果有时比180°大,有时比180°小。学生不禁感到疑惑:“是方法不正确?还是量角器有误差?”针对这一困惑,教师制造冲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接近180°?还是准确的180°?”此时学生根据这一认知冲突,提出了探究办法,采用对折和拼接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将三角形对折或者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生深入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数学定理。
以上环节,教师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生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多样化验证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进入探究之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抓住思维发散点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创新,更有助于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思维发散点,生成认知冲突,带领学生深入其中,催生学生展开头脑风暴。
比如,在学完“简便运算”后,教师出示算式2.5×3.2+0.25×68。很多学生一看到0.25、2.5,就想到了2.5×4=10,第一反应就是将3.2和68分别拆开,将算式转化为2.5× 4×0.8+0.25×4×17。针对学生的这种单一解法,教师追问:“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应该怎么计算?”学生讨论后认为,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前提是在两个积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可是这个算式中并没有相同的数,因此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此时,教师引导:“可不可以想办法找到一个相同的数?”学生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如何才能找到相同的数呢?此时,教师提出:“可以在2.5和0.25之间做一个转化。”这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2.5和0.25之间可以发生什么变化?最终学生发现,2.5×3.2可以转化为0.25×32,或者0.25×68可以转化为2.5×6.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
以上环节,教师抓住思维发散点,当学生陷入局部的时候,积极设计认知冲突,带领学生立足整体,从多个角度出发,激活了原有的知识经验,让思维有了拓展和延伸。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关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丰富起来,获得自然生长,最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责编 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3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