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差异下区域老年人运动能力的比较
2016-03-04任重宇白翠瑾李财福
任重宇 杨 光 白翠瑾 李财福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代谢综合征差异下区域老年人运动能力的比较
任重宇杨光白翠瑾李财福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运用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沈阳市772例区域性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的MS总罹患率为31.3%,进一步的比较发现,除站立体前伸外,非MS组的下肢蹬伸力量、1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优于MS组(P<0.05)。结论MS与老年人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适宜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抑制衰老进程加速,降低MS发生率,提高运动能力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运动能力
第一作者:任重宇(1988-),男,博士,主要从事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研究。
近年来,受外在因素(生活方式、气候、环境等)与内在因素(衰老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的退行性变化)的双重袭扰,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罹患了被称为“富贵病”的代谢综合征(MS)。主要以中心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为特征,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潜在危险因素。老年人引发MS的主要诱因是运动不足,而运动能力是评价运动不足的量化手段〔1〕。因此,本文对MS老年人的运动能力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8月选取沈阳市皇姑区、符合MS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重大器质性病变的老年人772例,男472例,女300例,年龄65~74岁。
1.2MS诊断标准根据IDF 2005中的诊断标准为中心型肥胖(中国人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附加以下4项指标中的任何2项:①甘油三酯(TG)>150 mg/dl(1.7 mmol/L),或已开始药物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男性<40 mg/dl(1.03 mmol/L),女性<50 mg/dl(1.3 mmol/L),或已开始药物治疗;③血压:收缩压(SBP)>130 mmHg,或舒张压(DBP)>85 mmHg,或已开始药物治疗;④空腹血糖(FBG)>100 mg/dl(5.6 mmol/L),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
1.3运动能力测试老年人运动能力的测试方法及要求均参照杨光等〔2〕研究中的标准执行,具体测试指标包括:下肢蹬伸力量(力量素质)、站立体前伸(平衡能力)、10 m 最大步行速度(位移速度)和起立行走计时(灵敏素质)。
2结果
2.1两组基础指标的差异比较在全部772例调查对象中,有242例被确诊为MS,老年人群的MS罹患率为31.3%。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在各危险因素中,除MS组的HDL-C低于非MS组外,非MS组的SBP、DBP、FBG、TG及BMI均低于非MS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指标的比较±s)
2.2两组运动能力的差异比较除站立体前伸外,非MS组的下肢蹬伸力量、10 m最大步行速度及起立行走计时均显著优于MS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能力的比较±s)
3讨论
MS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率极高的流行病。全球范围内老年人群的MS发病率的上升速度已呈双位倍数极具攀升〔3〕,而我国MS的罹患率也有“激增”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发病率高达20%〔4〕。它与其他慢性病一样受多重风险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运动不足、高能量食物摄入、吸烟、饮酒、遗传等,而胰岛素抵抗和肥胖问题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发生源”。有研究证实,随着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症的不断加重,MS各指标:高TG、高血压、葡萄糖耐量升高、低HDL-C都会发生显著变化〔5~8〕,最新报道,美国医学会已将肥胖正式定为疾病〔9〕。
人体在衰老过程中,骨骼肌会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其特征是肌纤维体积和数量减少,尤其是下肢肌力的衰退尤为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老年MS人群的肌肉力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10〕,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老年MS组的TG过高,通过与血浆蛋白间的桥联作用,使红细胞的聚集指数升高,加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作用,使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磷脂比值上升,膜流动性下降,导致全血黏度增加。而血液黏度是影响肌肉力量的重要指标,表现为循环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输出量、有氧能力及清除代谢产物等机能减弱,以致肌肉力量下降〔11〕;二是作为MS的又一聚集体,胰岛素抵抗可对肌肉伸缩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在骨骼肌中,葡萄糖的含量可改变肌凝蛋白的功能和分子运动蛋白,进而影响肌肉生理横断面积〔10〕;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胰岛素抵抗逐渐恶化,患者生理范围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激素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备受人们关注,表现为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磷酸肌酸激酶的活力,减少骨骼肌内肌酸和磷酸肌酸的含量,并且过量甲状腺激素还可影响肌细胞内线粒体,导致ATP含量减少,引起肌无力〔12〕。
人的身体平衡能力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方面的影响。为了准确的测量人体平衡能力,国外学者研制了站立体前伸测试,它是用于测量机体平衡能力的指标〔13〕。生理学研究表明,在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群的大量神经细胞发生萎缩和死亡,会使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其细胞中的核糖核酸量也随之减少。加之,老年脑内发生血管硬化、血流阻力增加、血循环减慢及氧耗量降低,尤其是肥胖症的侵入,还可使机体加速基础代谢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左心室肥大和舒张功能障碍〔9〕,易引起老年人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转换速度减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降低,对各器官与系统活动的调节功能减弱,以致保持体位、支撑力和平衡能力较差〔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平衡能力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测试要求受试者要双手前平举后,以最大能力向前伸完成测试,有部分测试者对于测试内容存在一定顾虑,即使在有保护的情况下,仍有胆怯心理,而双手能否充分伸展会直接左右到测试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步行是强健身心最经济、有效的有氧锻炼方式〔2,15,16〕。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老年人的步行能力逐年下降,进而导致步速也称之为位移速度随之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MS组的步速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因为MS患者多处于肥胖状态。老年人群在伴随骨中矿物质逐渐流失及多孔疏松,引发BMD及抗张强度下降,下肢肌肉力量逐渐下降,关节僵硬的同时,为防止跌倒现象的发生,缓冲地面对骨骼和肌肉的反作用力,达到“减震”的效果。肥胖老年人在发生位移时,出现步长变小,两脚间的步宽增大(支撑面积),站姿、膝关节弯曲、踝关节跖屈的持续时间延长,导致位移速度下降〔17〕。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都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或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减少,脂褐质、淀粉样蛋白、丝状物等沉积在神经元内合神经元周围,使其功能减退,导致中枢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18〕。而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的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是灵敏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本研究结果证实,MS组的灵敏素质显著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MS可诱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伴有的C肽,可刺激对神经功能有重要影响的Na+-K+-ATP酶及内皮型一氧化氮的合成,影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调节转录因子的合成与凋亡〔19〕;此外,老年人的脂肪堆积过多还可使脑血流速度和血容量降低,有效呼吸量减少,出现限制性肺通气障碍,易引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20〕。而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可使体内ATP含量减少,神经突触功能降低,上述异常都可使神经纤维的信息传导速度减慢〔21〕。因此,机体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中,听到提示音后,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灵活性差,兴奋与抑制转换得慢,不能对外界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反应时间延长,导致灵敏素质下降。
区域性的老年群体中有31.3%罹患MS,表现出高发生率的特征。而受衰老,不良生活方式等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MS组除站立体前伸外的下肢蹬伸力量、起立行走计时测试、10 m 最大步行速度(位移速度)三项运动能力均劣于MS组。这也说明MS在导致体质发生异常变化同时,还会使运动能力降低。
4参考文献
1Wennberg P,Gustafsson PE,Dunstan DW,etal.Television viewing and low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ce independently predict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adulthood〔J〕.Diabet Care,2013;36(7):2090-7.
2杨光,白翠瑾,曹玲,等.步速与老年人运动能力及医疗费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3;20(3):1-5.
3Jorge Escobedo,Herman Schargrodsky,Beatriz Champagne,et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Latin Americ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the CARMELA cross sectional study〔J〕.Cardiovasc Diabetol,2009;8(1):52.
4He Y,Jiang B,Wang J,et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n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6;47(8):1588-94.
5Taskinen MR.Type 2 diabetes as a lipid disorder〔J〕.Curr Mol Med,2005;5(3):297-308.
6Hannele YJ.Fat in the liver and insulin resistance〔J〕.Ann Med,2005;37(5):347-56.
7Greco AV,Mingrone G,Giancaterini A,etal.Insulin resistance in morbid obesity:reversal with intramyocellular fat depletion〔J〕.Diabetes,2002;51(1):144-51.
8Weiss Ram,Dziura James,Burgert Tania S,etal.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New Engl J Med,2004;350(23):2362-74.
9Yoshimoto S,Loo TM,Atarashi K,etal.Obesity-induced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 promotes liver cancer through senescence secretome〔J〕.Nature,2013;499(7456):97-101.
10Yang EJ,Lim S,Lim YJ,etal.Association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older Korean men and women:the Kore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Health and Aging〔J〕.Metabolism,2012;61(3):317-24.
1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82-96.
12闫凤霞,于向民.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骨骼肌病变的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1):85-6.
13Anne Shumway-Cook,Sandy Brauer,Marjorie Woollacott.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using the timed up & go test〔J〕.Phys Ther,2000;80(9):896-903.
14杨光,白翠瑾,牛凯军.太极拳运动对弱体质老年人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97-9.
15杨光,郭玉莲,白翠瑾,等.身体活动量对老年医疗费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50-3.
16Yang G,Niu K,Fujita KJ,etal.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rformance on medical care costs among the Japanese elderly〔J〕.Geriatr Gerontol Int,2011;11(2):157-65.
17Seunguk Ko,Sari Stenholm,Luigi Ferrucci.Characteristic gait patterns in older adults with obesity-results from the Baltimo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J〕.J Biomech,2010;43(6):1104-10.
18李法琦.老年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60.
19Sima AAF.C-peptide and diabetic neuropathy〔J〕.Exp Opin Invest Drug,2003;12(9):1471-88.
20Li AM,Chan D,Wong E,etal.The effects of obesity on pulmonary function〔J〕.Arch Dis Child,2003;88(4):361-3.
21Dik MG,Jonker C,Comijs HC,etal.Contribu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components to cognition in older individuals〔J〕.Diabet Care,2007;30(10):2655-60.
〔2014-06-24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通讯作者:杨光(1978-),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运动康复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TY023);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WJQ201102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4-0896-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