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点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6-03-04吕红君付英姿马涤辉谢晓娜
安 刚 吕红君 付英姿 马涤辉 谢晓娜
(吉林大学医疗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6)
贾氏点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安刚吕红君付英姿马涤辉1谢晓娜
(吉林大学医疗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26)
〔摘要〕目的观察贾氏点穴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 例。治疗组接受贾氏点穴疗法6 次/w,每次30 min。对照组采用西医理疗、职业疗法等康复治疗。每次 40 min,2次/d。肌张力过高的患者口服巴氯芬药物,两组疗程均为10 w。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分级法(MAS)进行痉挛程度的分级评定;Fugl-Meyer 运动评分(FMA)和Barthel 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MAS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差异显著(P<0.05)。在FMA 量表评分和BI方面,组间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疗后差异明显(P<0.01);组间差值差异明显(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FMA、BI治疗后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组比较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贾氏点穴疗法能够快速打通经络,对受损的脑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缓解患肢的痉挛,增加肌肉的弹性及活性,防止腱及关节的挛缩,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贾氏点穴疗法;脑卒中;痉挛
1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第一作者:安刚(1974-),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卒中康复研究。
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表现为患肢肌肉僵硬、痉挛形成张力过高而自主收缩困难,从而影响肌肉力量的产生和运动,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患肢软组织加速挛缩或肢体的畸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贾氏点穴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显著的即刻效应,以指代针的点穴手法,点击患部穴位或特有的刺激线上,具有爆发力,渗透力及弹力的刚柔结合,点穴时速率快、气感强、轻透表皮、重透筋骨,并沿着经络走行,以激发经气,通经达络,有效地扩张血管,加速患肢微循环血容量,以营养痉挛而僵硬的肌肉、血管及神经。本文观察贾氏点穴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吉林大学医疗服务中心中医科与吉林大学第一院神经内科医疗资源共享,治疗5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3±10.8)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14例;平均病程(46.8±10.86)d;对照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5±10.5)岁;脑出血11例,脑梗死16例;平均病程(46.5±10.97)d。两组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
1.1.1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 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拟定〔2〕,患者经头部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支持诊断;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
1.1.2排除标准①不接受点穴,不能坚持治疗的;②严重精神疾患、认知、视力及听力功能障碍;③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④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采用贾氏点穴疗法。点穴治疗1次/d,每次30 min〔3〕。点穴前准备工作,患肢偏瘫痉挛以点、按、揉对痉挛肌肉的放松,再用擦法使局部表皮发热为度。点穴治疗首先胸背部及腰背部刺激线3~5遍,遇穴手法重点(150 N),主要治疗穴位有胛内、角内、内下、腰眼〔3〕。上肢偏瘫痉挛的治疗,轻点(指力20 N)上肢刺激线3~5遍。主要治疗穴位有肩内、纹上、举臂、小海、肩后、腕背。肱二头肌张力高者轻点上肢内刺激线,手指肌力张力高者点小臂内侧刺激线及大小鱼际〔3〕。下肢偏瘫痉挛的治疗,轻点下肢刺激线3~5遍。主要治疗穴位有臀外、股后、麻筋、丰隆、溪上、 股外、股前、委中、足三里及承山。足下垂及足内翻中等指力(80 N)点股后刺激线、腓肠肌刺激线、小腿胫前肌刺激线及小腿外侧刺激线。膝过伸中等指力点股前刺激线及小腿后刺激线。踝阵挛轻点足背及小腿外刺激线,肌肉僵硬、麻木者以中等指力点患部〔3〕。②对照组采用西医理疗、职业疗法等康复治疗〔4〕。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肌力训练等,治疗每次40 min,2次/d。肌张力过高患者口服巴氯芬等药物治疗来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10 w后进行医疗评定。
1.3评定标准采用采用改良Ashworth 分级法(MAS)进行痉挛程度的分级评定〔5〕;Fug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满分为100 分〔5〕;采用Barthel 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100 分〔5〕。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
2结果
两组MAS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1。在FMA 量表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前(24.81±5.89)分,治疗后(44.87±9.41)分;对照组治疗前(24.83±5.95)分,治疗后(31.99±7.13)分。①组间疗前差异不明显(t=-4.205,P>0.05);②组间疗后差异明显(t=-18.082,P<0.01);③组间差值差异明显(t=-18.109,P<0.01)。BI方面,治疗组治疗前(30.27±9.39)分,治疗后(72.71±8.50)分,对照组治疗前(30.78±8.85)分,治疗后(50.67±9.70)分。①组间治疗前差异不明显(t=-4.205,P>0.05);②组间治疗后差异明显(t=-20.175,P<0.01);③组间差值差异明显(t=-20.206,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FMA、BI治疗后均呈不断上升趋势(t=12.923,t=29.227,均P<0.01;t=17.442,t=37.642,均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AS比较(n,n=27)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讨论
贾氏点穴疗法是贾立惠20世纪50年代由武功点穴演化而来,最早用于民间医疗实践,近年来在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有疗效显著,是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贾氏点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非常重视腰背部的四条刺激线,重力点穴刺激椎-基底动脉穴位,加速缺血及缺氧脑组织的血液循环,使动静脉血液循环达到最高峰值。血管发芽、生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形成新血管,实现脑缺血后脑组织的再灌注,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轴突和树突发芽,突触数量增多〔6〕。生长相关蛋白(GAP)-43 和突触素参与了脑缺血后突触功能的重建及神经元的修复〔7〕。通过点穴渗透力刺激脊髓及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突触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营养因子及生长因子明显加强对大脑区域运动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后上肢表现为屈肌的痉挛、腕背功能的僵硬,手指肌力张力增高,而直接影响手指的精细动作恢复困难。上肢偏瘫痉挛者以较重手法点胸背部刺激线及穴位,以激发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传导至指神经。轻点三角肌、冈上肌。再以中等力量点上肢内刺激线,重点肩内、纹上、举臂、小海、肩后、腕背,加速局部血液微循环,神经、肌肉及血管得以濡养,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以缓解肱二头肌痉挛。点小臂内侧刺激线及萎缩大小鱼际,能瞬间恢复局部的肌肉弹性,通过点穴强化桡侧腕长伸肌、指总伸肌,降低腕指屈肌产生的痉挛,改善手腕关节背伸功能,使手指的精细动作大幅度提高。
脑卒中后表现为下肢伸肌的痉挛,踝背的阵挛,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肌群间协调紊乱,使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进而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并发症〔8〕。下肢偏瘫痉挛者以较重手法点腰背刺激线。激发腰骶神经传导至足趾的末端神经。因肢体痉挛所导致的膝过伸,治疗股前刺激线及小腿后刺激线,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伸肌过高的张力,分解髋、膝、足的联带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及足内翻点穴股后刺激线、腓肠肌刺激线、小腿胫前肌刺激线及小腿外侧刺激线。缓解患肢的痉挛,恢复股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活性,增强患肢肌肉弹性,调整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性,降低因腓肠肌张力增高而引起的踝阵挛。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9〕。防止肌腱挛缩,减少关节粘连,恢复各关节运动功能。通过点穴刺激痉挛麻痹的肌肉,使局部血容量增加,同时肌纤维受营养后增粗,肌肉横截面增宽,神经活性的增加,使肌肉收缩功能正常化。
贾氏点穴疗法能够快速打通经络,对受损的脑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缓解患肢的痉挛,增加肌肉的弹性及活性,防止肌腱及关节的挛缩,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
4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1):55.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贾立惠.点穴疗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42-51.
4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75-87.
5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4-400.
6赵旺,罗勇.电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脑内血管再生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10(6):409-13.
7唐强,刘宏光,王艳,等.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 长相关蛋白-43 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73-6.
8张斌,华东,席建明,等.旋转牵伸训练用于降低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张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80-1.
9李长文.针刺与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医中药,2010;7(3):103-4.
〔2014-11-23修回〕
(编辑苑云杰)
通讯作者:谢晓娜(1976-),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卒中康复研究。
基金项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基金(No.320675013222)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4-0847-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