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3-04秦励
秦励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情境中熏陶学生的品德。文章从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乐趣;创设感悟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创设体验情境,感悟现实社会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新课改的教育模式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社会”情境,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品德,而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供学生深入地探讨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最好要创设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情境,才能吸引小学生们去听讲,去思考课堂上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构建出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当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一些图片,漫画,或是视频,展示给学生们欣赏,如果有机会,也可以要求学生们上台来模仿小品中的一些台词。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地球》时,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入课题就可以引用课文中《谁的本领大》这一则故事来教育大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观点。有的学生认为风可动力发电,传播植物种子,所以风的本领大。也有学生表示不服,他们认为风也会带来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类似于台风、龙卷风、沙尘暴之类的,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问题又随之而来了: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风来帮助人类社会的进步呢?又该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呢?通过讨论和总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自然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使他们的阅历丰富,为今后的初中、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乐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师可以在书本上选择一些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状况相关联的事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品德教育,为将来的人际交往和处理人与人关系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如何对待残疾人”时,就展示给学生们一些帮助残疾人的公益电影,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残疾人是需要大家伸出援手的。通过这一系列短片,学生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了解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们内心的善意,使他们学会主动帮助残疾人,以培养当代少年良好的品质。之后,再让学生们到讲台上来,进行课后的总结,表述出今后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特别是自己对于残疾人的看法。如果时间有限,教师也可以布置一篇作文,让大家课后把自己对残疾人的看法和如何帮助残疾人的好建议,通过习作的形式写下来,既提升了写作水平,又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创设感悟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想要切实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兴趣,首先应该通过一系列游戏或者视频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借助电脑软件的帮助,例如ppt这样的工具,只有教师的课程内容生动有趣,才能使得学生们有热情地去听讲,去与老师积极互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们思想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这门课程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和资料,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处于和当前时代同步的进程上。
例如:在学习《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就可以为学生们准备几个小剧本,点名邀请一些学生上台表演剧中的角色,剧中的几个小孩子由于在一起玩但不遵守游戏规则,通过耍赖、作弊等不公正方式阻碍游戏平衡,最终使得大家不欢而散,之后,教师让台下的同学们来思考。这样通过话剧的方式,生动形象,使学生们能够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通过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了提升和帮助。
四、创设体验情境,感悟现实社会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能将书上的课文生搬硬套地教授给学生们,必须切实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设身处地地着想。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们充分联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来带领学生们从细节中提升道德素养,从而使他们明白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如何沟通的,最后得出正确的价值观。之前帮助残疾人的那个例子,教师就应该从激发学生正确对待残疾人,不歧视残疾人的观念入手,让他们绑上双腿或是蒙上眼睛,体验一下当残疾人的不容易,从而换位思考,更能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戴红领巾这种方法,分成男女生两组进行比赛,男生蒙上眼睛,女生不蒙上眼睛,看哪个组最先将红领巾戴好。当老师宣布开始后,教室里呈现出嘈杂声和不安的话语声。比赛结果显而易见,男生戴上红领巾很困难,只有两个同学勉强戴上了红领巾,女生却很快就完成了。接下来让女生们也蒙上眼睛试一试,女生也感受到了这样做几乎是很难成功的。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角色中,其实老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只要适当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已经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更凸显出具有健康的体魄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总之,只有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虽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只要我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激活我们的课堂。熏陶小学生的品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学好知识必须先从做人开始。
【作者单位:盱眙县少年宫 江苏】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创造能力,是构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个性是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接受具体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人的生活实际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本文试图从营造氛围、挖掘潜能、改革教法等三个方面,就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进行一粗陋的阐述。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一样,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大的影响。艾利康宁的儿童主导活动阶段学认为,处于学龄初期(7~11岁)的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围现象、事物的理性态度,考虑到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内涵,并为抽象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心理基础。康氏的这一理论表明,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与其相应的主导活动类型是学习活动类型,通过多方面观察及实践的参与,开始对事物特点规律进行认识、由丰富的形象思维的不断累积而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逐步开始活跃,问疑、释难的欲望逐步增强,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因此,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并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诱导学生大胆地想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
1.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中国传统几千年师道尊严,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课堂几乎没有市场,但也不能说踪迹全无。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知道主动、活泼、平等、自由的教育氛围,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气氛,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就会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巨大的挖掘。
2.营造伙伴合作学习的协作氛围。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营造伙伴合作学习的协作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表现真实的自己,为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创造想象和问疑难题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尤其是富有探讨价值的提问,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乐事,才能增进对教师的信任,从心理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挖掘课文内容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语文教育研究成果表明:语文课文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想象成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描述具体化,省略的情节明朗化。让学生根据课文大胆、合理,甚至创造性地展开想象,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画、表演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想象。现行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省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用语文课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是适用我省小学生阅读的一套较为成功的教材。就其中第12册而言,从内容上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歌、故事、说明文等。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就应该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吃透作品入选的编排意图,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挖掘课文中警句、名句和蕴含深刻哲理的段落,启发学生学会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孔子游春》是一篇看似平常的记事散文,作品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课文开头描写了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美好大自热的热爱、赞美之情。接着以多小节的形式,描述了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其中孔子对水的赞美是课文最为精彩生动的部分,内涵极为丰富。教学过程中,教者对这一重点段落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对如何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进行了一番苦心的考虑,设计出以下教学思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文字,按记叙顺序划分出三个层次。(观河水流动——师生对话——学生感叹)
(2)教师点拨:“孔子望着波澜起伏的河水,为什么陷入沉思,向弟子说了些什么?”
(3)孔子赞扬“水是真君子啊”,是根据哪些方面内容得出这样的评价?
(4)段末写道:“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假如是你们又会怎样理解这深奥的道理呢?
从以上这个教学思路的设计来看,教者依据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而第四步,让学生展开讨论,把学生个体摆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这就发掘了课文内容自身的潜能,融进了学生个体创造思维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抓课文内容的复述,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创作,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有人说,作品的形式是作者的第一次创作,阅读作品、把握文意是读者的第二次创作,在原文基础上再创作是第三次创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者根据作品内容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特别是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路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