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令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2016-03-04樊继花
樊继花
一、背景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能否得以顺利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关键。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为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做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而且是门外语,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会创设各种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使用学过的知识,深刻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所以,英语教师经常使用口令管理课堂。小学课堂管理口令多见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而且形式多样,但小学英语课堂口令形式单调。因此应该从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力求以口令为载体,开辟课堂管理的新渠道。
二、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R- S型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强化理论的核心在于操作条件下某种预期行为的习得与养成,其中,合理强化和及时反馈起着定向、定势和催化的作用。
由于课堂管理主要是保持和培养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行为,强化理论对于课堂管理口令的意义就在于:课堂管理口令能创设操作条件反应型学习情境,让学生依照预设程序自发做出外部反应,并采用相应的强化程序对预期行为即时予以强化,使学习成为一种操作强化过程。其中,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行为,并遵循强化程序原理,合理而恰当地予以强化。
三、课堂管理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定位应该是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式为标志,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首先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四、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多角度设计口令
(一)课堂组织管理技能在英语教学中的目的及重要性
英语课堂管理口令大致可分为纪律类和教学类两大类。不同年级段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建立和保持课堂活动的秩序是小学英语教学实施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使课堂问题最小化,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有效的英语课堂管理,不仅仅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还要求对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制定出具体的策略,使小学英语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
(二)口令在英语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课堂口令对课堂的维护和学生的生成作用很大,因此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口令能够提高课堂的整体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中运用各种各样的口令为自己的教学活动做辅导,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1.口令—— 规范行为,培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正如古语: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口令告诉孩子哪些是可接受的行为准则。如:老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时、激励学生行为时、规范课堂纪律时、规范课堂学习行为时、要求学生写字姿势端正时。
2.口令——增强环节的连贯性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和兴趣时,课堂的交往、课堂纪律就容易调控。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安排、巧妙运用口令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所学的内容穿插得体、衔接有序,学生乐于学习,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学与玩”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习变得简单化、明朗化、有趣化。
五、使用口令的注意事项
1.使用口令,宽容学生的失误
使用管理口令,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宽容和接纳学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个单元我们学的是过去式,可否用与过去式有关的方式将学生带回到我的教学里面呢?于是,我边拍手边说:do,do,do,did, did,did。很快有学生注意到我了。我接着说:go,go, go,went, went,went.。越来越多学生的目光投在我身上了。这时,我又说do,do, do并停下来环视教室,学生不约而同地接话:did, did,did。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落在我身上,我可以继续下一环节了。这节课没有责备,没有命令,只通过口令,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把发散思维自然而然地转到课堂学习中来。
2. 使用口令,要适时、适度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中使用口令的数量和时间,口令的使用也要适时,并非越多越好,适合于刚上课的时候,为了整顿课堂纪律或者课堂活动需要安静下来的时候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什么时候用,怎样用课堂管理口令,是与课堂活动的设计密切相关的。确实用得上的环节,才物尽其用。
六、结束语
凡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管理,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创造思维、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探究还不够深入, 今后将在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单位: 灌南县田楼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