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诉求、体验和表达

2016-03-04曹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奶奶课文

曹静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践行着对话的理念,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我们的课堂还是难免会出现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抑或是师生间的对话浮于表面,质量不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

一、唤醒学生的精神诉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受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的限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张庆老师说:教师好像“红娘”,他的任务就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恋爱”。因此,在对话前,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探究”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表现。好奇心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疑质思,进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课前巧用课题提问,在上《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的: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请你给课题加个标点符号,你觉得应该加什么?

生:应该加上“?”。

师:那你能来读读课题吗?

生:朗读课题,读出了疑问。

师:听出来了,你有疑问,不知道该把蘑菇奖给谁。读了这个课题,你还有其他的疑问吗?

生:为什么要奖蘑菇?

生:奖给它多少蘑菇?

生:是谁要发奖品?

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大家都很爱思考,很会提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赶快读读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丰富情感和独立精神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和事件都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听到的或是经历过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他们熟悉的、可感的事物,让这些事物的表象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奶奶的白发》一课主要写了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教育少年儿童要孝敬长辈,不要让长辈为我们操心。据了解,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在老家,即使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现在要让他们去体会爷爷奶奶的辛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图片努力尝试,意图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出示奶奶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送孩子上学等图片)同学们看,奶奶在家都做些什么事?

生:奶奶要打扫卫生。

生:我奶奶也是这样的,家里的家务活都是奶奶干的。

生:我奶奶每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

师:奶奶一天要做这么多事情,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奶奶非常辛苦。

生:奶奶做这么多事情很累的。

师:是啊!奶奶是这样把爸爸抚养长大的,现在还要照顾我,所以奶奶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

至此,我觉得对奶奶说的这句话,学生能理解了。但就在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老师,我觉得奶奶虽然很辛苦,但是她很幸福,你看,她是笑着说的。

生:奶奶跟我们一起生活,她觉得很温暖。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是的,奶奶一天的生活虽然忙碌而辛苦,但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她觉得温暖而幸福。所以她是笑着说这句话的。

孩子们跟随父母在异乡生活,逢年过节时才能回老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也

正因为如此,他们就更能体会到爷爷奶奶和家人团聚时的那种幸福温暖吧。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唤醒学生的个性表达

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应尊重学

生的差异,当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即时捕捉、激励、引导,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民主、平等、互动的格局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1.给予孩子自悟自得的时间

小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常常人云亦云,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耐心等待。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在思维速度、分析能力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将直接导致感悟的先后。另外,一般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灵感”。我们教师时常为了赶进度(有时上公开课为了形成热热闹闹的气氛)而无视我们需真正关心的“弱势”群体,让部分优秀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永恒的主角。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让学生个性形成并张扬的过程。

新的教学观认为:“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作为教者,我们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如教《大海睡了》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的说:“我从‘睡字知道了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可亲可爱。”有的说:“我从‘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知道风儿、浪儿白天又闹又笑,像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到了晚上,他们累了,要睡觉了。”有的说:“我还知道了,大海就像妈妈,明月、星星就像它的孩子。”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间,我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示个性。

2.给予孩子们自我评价的空间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了“迟延评价原理”,他认为在孩子们解决某一问题时,作为教师不必过早给予孩子的设想进行评价,以便学生能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更多的设想。这样做,既增加了回答问题的容量,又有可能诱发新颖而又有意义的想法,培养孩子们最高的思维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迟延评价这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老师不能“因噎废食”,充当悠闲的看客,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孩子们急于表达的时候,我们教师微笑着引导:“你认为这是最好的说法吗?”“老师相信你还有更多的想法,比一比,辩一辩,哪个答案更精彩!”“你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更确切?”……在孩子们尽情表达的时候,我们轻轻地询问:“大家认为他的回答怎样?”“对他的回答,你有什么看法?”……在孩子们的评价过后,才是我们老师对答问者和评价者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孩子们的潜力是惊人的,有时他们的评价比我们老师的评价更恰当、更精彩、更全面,当然也更能启发人的思维。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自我评价,还将养成“自读反思”的习惯:在独自阅读时,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与人交流时,他们能迅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及时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从而使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课堂上天马行空的讨论看似很热闹,其实是脱离课文“无语文性”的无效对话。课结束后,学生并不能获得言语智慧的提升。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守土有责,把教学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想办法让学生细读、默读,在读中主动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探究一个个加以解决,让学生在自主感悟、体验和想象中获得理解和表达。无论是初读课文后的质疑问难,还是深思熟读时的随机点拨,我们教师应始终和学生站在一起,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见解,赞赏学生各具个性的表达,让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泻出一首首充满才情和哲理的诗。

【作者单位: 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奶奶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的爷爷奶奶
背课文的小偷
奶奶喊你吃饭啦
我的爷爷奶奶
向爷爷奶奶致敬
我的爷爷奶奶
奶奶驾到
我家也有奶奶等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