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
2016-03-04陈蓝兰
陈蓝兰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那么,如何应用有感情地朗读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
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练习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如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第一段开头,我是这么处理的:先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讲解草原早晨的情景将学生带入那宁静的氛围中。再出示“啪!啪!”这简单的两个拟声词,告诉学生这是牧民们的鞭声,请他们自己读一读,随后指名朗读这两个拟声词并请学生交流谁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再指导学生用响亮、缓慢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鞭声的响亮及节奏。“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在处理这一句话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交流“你认为哪些词语应读得较响亮”。学生在反复品读之后发现“响亮”“打破”两个词应读重音,这样才能体现草原早晨的宁静。随后又向学生讲解应在画线的地方做较长停顿,并进行了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练习,品出言中之意,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练习了语感。
二、应用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比如在教学《游子吟》时,老师在讲解个别词语意思后,先向学生描绘了这样两个画面:①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用自己那粗糙的双手给游子缝衣服,并且是“密密缝”因为传说游子的衣服缝得越密游子就能越早归来。母亲通过自己“密密缝”的动作不仅表现了不舍儿子的离去而且表达了希望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②傍晚,母亲倚靠在家中的大门上,眼睛看着远方,多么希望从远处缓慢走来的那个人是自己出门多年的儿子,即使到了晚上也不愿将大门上锁,怕儿子深夜归来时被大门阻拦在外。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慈母对游子的挂念,学生在理解慈母期盼游子归来的感情基础上,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理解体现于朗读中。在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自如地运用某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应用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记忆课文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非凡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古代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背诵。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面前大声地读,说也奇怪,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自习课时我会教学生学习成语和唐诗,一节课四个成语一首唐诗,有时还会提出当堂背诵的要求。有几个同学:孙建成、林文瑞、周嘉远总是最快背出来的,学生们都很佩服他们。于是,我组织学生一起来寻找原因。在观察、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都发现:这些同学每次都是放声诵读,眼睛看着书本。而轻声读书的同学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课文。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应用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由此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更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抓好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 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