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WP2016风向:未来5年仍是风电发展机遇期

2016-03-04本刊夏云峰

风能 2016年11期
关键词:风电能源

本刊 | 夏云峰

CWP2016风向:未来5年仍是风电发展机遇期

本刊 | 夏云峰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一带一路”行动倡议以及技术变革已然成为催动风电持续前行的三大利好。

每年的金秋十月,全球风电精英齐聚北京,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这个平台上共商全球风电发展大计。今年恰逢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5年之后,我们必须兑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国际承诺。彼时,我国风电并网装机规模至少要达到2.1亿千瓦。那么,各方是如何看待落实该目标的难度的?有哪些有利条件可资利用?又有哪些未尽的工作必须做好?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今年的CWP上找到。

风电迎来新一轮机遇期

“我预计,2016年的新增装机规模在25吉瓦左右,2017年、2018年应该是20吉瓦左右,而到2019和2020年,有可能会回升到30吉瓦。”这是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滨泉对未来几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规模的预测。

作为核心的推动力量之一,企业管理者对产业前景的预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风电的整体发展速度。在今年的“企业家论坛ⅠⅠ:打造坚强产业链”上,主持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调查环节,由8位来自开发和制造企业的代表预测“十三五”的新增装机容量,这实际上相当于一份微型的风电行业“民意测验”。结果显示,这些管理者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普遍预计年均装机规模不会低于2000万千瓦。

事实上,这种自信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大背景使然。今年,《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中国此前做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30年达到20%的国际承诺将上升为法定义务和约束性指标。为此,“十三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风电的发展力度。实际上,国家主管部门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家能源局的相关人士在多个公开场合曾经表示,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将不会低于2.1亿千瓦,可以说,未来5年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不仅限于中国,《巴黎协议》还通过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对其他国家的风电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该协定的达成,背后折射的是进行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除了发达国家,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大规模开发风能和太阳能。比如,据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介绍,泰国政府计划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由2015年的14%提高到2035年的30%。这里蕴藏的巨大空间,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契机。依托“一带一路”等行动倡议,国内的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走出去”,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一带一路’与国际化”论坛上,金风国际(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潘彦田透露,自2009年探索开拓海外市场以来,金风科技已经累计出口1吉瓦的风电机组,占据了我国风电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但因制度、文化等存在差异,国内企业走出去时也遇到了种种障碍,比如当地政府审批流程复杂,效率低下;商业信用不高,履行能力有限等。对此,中兴能源副总裁崔雅萍建议,一方面,企业应该更加理性、科学地参与海外项目;另一方面,要建立各国能源合作机制,并在推广中国的技术标准上下功夫。

发展思路面临新的调整

时至今日,对于装机规模早已跃居全球第一的中国风电产业而言,“单以规模论英雄”已经意义不大。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综合处副处长李鹏在大会开幕式“主旨发言”中释放的信息来看,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调整“十三五”风电发展的思路,“不再以规模为导向,不再只注重新建的规模,更要重视利用,特别是就近和就地的利用。”这意味着风电发展将从追求“千瓦”向追求“千瓦时”转变,提高风电的消纳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鉴于目前“三北”地区存在的严重弃风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治,要支撑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增量市场。从实现就近开发,就地利用的角度而言,处于负荷中心的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无疑更适合大规模开发风电项目。低风速地区将成为风电开发的新“蓝海”,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但面对复杂的地形以及较差的风资源,开发好低风速项目的支撑点是什么?远景能源副总经理王晓宇给出的答案是技术,“技术变革将是推进风电发展的唯一希望和动力”。

实际上,从测风到施工,再到运维,低风速风电开发的各个环节都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在“低风速风电前沿技术”论坛上,演讲嘉宾就介绍了不少测风、微观选址等方面的前沿技术和实践。比如,将激光雷达用于复杂地形下的测风,以及基于开源CFD技术进行复杂地形的风电场仿真等。

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设备制造的智能程度不断提升,在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基于智能化在风电设备制造中愈发显现的重要作用,今年的CWP首次设立“风电智能制造”论坛。在主持人——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协会智能工厂分会秘书长赵新华看来,这是“非常可喜的”。他透露,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协会智能工厂分会正在筹建风电智能制造专委会,旨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风电行业的应用。论坛上,专家们分享了各自对应用智能制造技术的看法,并认为智能化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风电行业在未来可以实现有效对接。

与此同时,让运维更加智慧也是业内努力的一个方向。从“智慧风场与智能运维”论坛上的与会者发言中可以看出,通过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目前的运维效率已经得到大幅提升,正在走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除了陆上风电,海上风电也是“十三五”风电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海上风电环境研究与对策”论坛上,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当前海上风电开发的难点进行探讨。其中,对于用海难问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域与海岛室副主任徐伟向企业建议:一是应尽量远离海岸;二是避开敏感区域;三是提前对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要求进行预分析;四是要遵守“1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占用海域面积不超过16平方公里”的集约用海要求;五是可以投入一些精力来观测项目建成后对环境以及渔业资源的正面影响。

产业难题需要重点破解

随着发展步入新阶段,管理方式也必须做出调整。尤其是在弃风限电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到2020年真正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将考验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对此,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波和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利民均呼吁,应该尽快实施配额制,快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实际上,国家能源局此前已经在积极行动,并出台了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相关政策。

在此基础上,李鹏在大会上表示,未来还将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从而形成倒逼机制,并会逐年统计和发布各省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指标。

政策上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则是电价。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拟下调风电上网标杆电价,引发业内担忧。此次大会上,与会者认为此类调整要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把握好节奏和时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柳地认为,电价可以微调,但是不宜降得太低。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组书记黄群则指出,在降电价之前,必须解决好弃风问题。还有嘉宾向企业支招:电价下调是大势所趋,企业必须推动全产业链创新,进一步降低成本。

政策之外,产业自身也存在一些亟需补强之处。一是产业链的完善。虽然目前我国的风电产业链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在张滨泉看来,仍存在薄弱环节:数据分享和数据分析环节薄弱导致信息不对称;行业话语权不足;产业研发力度不足。他建议,设备制造企业和投资商应该逐步加大数据的开放力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由中立机构制定一条更具体的行业发展路线图,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咨询平台。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益群则认为,目前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未能很好地形成合力,而打通这些环节将会给成本下降、产出提高带来很大空间。对于今年引发业内关注的兼并潮,GE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大中华区总裁李枫建议,企业应该基于自身的定位来实施兼并,而不能盲目为之。

另一个则是安全问题。在“环境、健康与安全培训论坛”上,GE 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全球教育培训主任Uwe Sarrazin分享了自己对全球风电安全教育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切身感受,“多年前,很多员工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去爬塔筒,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到现场去告诉员工应该怎样操作,很多事情已经标准化了。”与此同时,龙源白鹭培训中心副总经理王建国则认为我国风电安全培训刚刚起步,很多一线员工接受的理论教育与实际脱节,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对此,他建议,应该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这需要设备企业、培训机构、行业组织等协力来做。

此外,技改也是一大热点话题。技改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却缺少相应评价标准,导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此,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史晓鸣在“在役风电机组技改优化及效果评价”论坛上指出,之所以技改大量存在,是因为源头工作没做好,“从整机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国内风电行业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太薄弱”。对于确实需要技改的,鉴衡认证中心风能事业部载荷工程师史旭东建议,应该首先定出评价方案,再进行技改。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改后一定要对安全性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风电能源
10 上海电气风电问鼎全球整机商海上新增装机量冠军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1600t风电安装船海水冷却系统坐底改造设计
我家换了绿色能源车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2020 年上半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统计
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风电新景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