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非小可
2016-03-03张保振
张保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如何,常染乎着社风。
家庭,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家风如何,又常涉乎着国运。
正因如此,古而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家风家教、个人修养。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下》)“家且未正,焉能正人。”(张九龄:《让两弟起复授官状》)尤其是那些贤者、惠者,智者、仁者,更是把此作为“天字第一号工程”,从孕期开始,就施之以教,传之以目,染之以行。相传,周文王之母就是如此。她为人端庄,很有德操,在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下之文王,亦聪敏异常。被称之“为能胎教”。
胎教,只是人生的第一步。把这种“教”贯穿于始终,让“家”始终成为一所“学校”,则是人生的全部。特别是领导者,其意义更大。毕竟,领人导人者,一人为众人“头”,一身当为众人先。要为众人先,不把“后院”理好,难免家乱己不安,难率人向前。那位开创出“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恐怕就深知此理。他不仅要求老师们在辅导生于深宫、长在蜜罐中的其子时要“常须说百姓间利害事”,而且身体力行,亲自施教。据《贞观政要》載,贞观十八年,太宗就对侍臣说:“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自设立太子以来,遇事则对其进行教诲:见其临食将饭,便问:“汝知饭乎?”太子答:“不知”。太宗便说:“凡是播种、收获等农事,都十分艰辛。这些农活,全靠农民。只有不夺其时,才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问:“汝知马乎?”对曰:“不知。”太宗便又教导说:“这是代人劳苦者。只有让其既劳作,又休息,不把其力气耗尽,才常有马骑。”见其乘舟,又问:“汝知舟乎?”对曰:“不知。”太宗又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太子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太宗便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做君主的有时也会有过失,但受谏则圣。此虽为傅说所言,则可以自鉴。”由此,不仅可见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也让人明白,所谓家风家教,都是始自这些身边小事。
家风家教,虽说关乎社会风气,更是每个人思想素质的体现。唐初有位叫王梵志的诗僧,写了首《有儿欲娶妇》诗云:“有儿欲娶妇,须择大家儿。纵使无姿首,终成有礼仪。”婚丧嫁娶,人之常态。对此,也是有“择”有“弃”。择的是,家风正、家教严的“大家儿”;弃的是,家风歪、家教松的“失仪人”。民谚讲:“娘勤女不懒,爹懒儿好闲。”父母常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任“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且奇且妙。奇的是,其传其授其解“去来固无迹”;妙的是,其传其授其解“动息皆有情”。一句话,此传此授此解常在不知不觉的“无为”中、不经不意的“闲谈”间。而这,正是家风的力所在,家教的绩所献。也正如是,让人深感,家风非小可。
家风非小可,启示着人,人在世间行,须谨记坊间常言的“五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并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态度待之、传之。
家风非小可,警示着人,“官”在台面行,须牢记历史留下的警语:欲正人,先正家、正己、正心。不如此,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所忏悔的,让家变成“权钱交易所”,本人变成权钱交易所的“所长”,难免使全家“跳崖”,并使“政治雾霾”害人。这,委实须鉴之、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