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抓好农业结构性改革
2016-03-03叶兴庆
叶兴庆
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發展,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应对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和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控制农产品人工成本过快上涨、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尽管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特别是土地经营规模不可能达到新大陆国家甚至欧洲国家的数量级,但对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的必要性、紧迫性要有足够认识。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对通过流转取得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在维护承包户权益和经营者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加快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生产成本高于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产能,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产能,也是需要市场出清的边际产能。促进这些边际产能有序退出,必须找准支点,特别是要把外部负效应内部化,让采取这种生产方式的人付出代价,让其有压力退出;实行轮作休耕补贴,让其有动力退出。同时,要让绿色、健康产能的增长跑赢边际产能的退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三是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偏低,局限于土里刨食、多功能性特征发挥不够,是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的软肋。这既不利于放大农业的就业增收效应,也不利于增强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要在总结借鉴日本“六次产业”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以提高农民分享比例为目的,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四是释放正确的市场和政策信号。应稳步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校正资源错配为方向,以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为原则,“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继续执行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要增强政策弹性,改变只涨不降的刚性预期。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民合理利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无论是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还是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抑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都应体现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焦、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发力的政策取向,以农业政策转型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更多精彩全文请扫描二维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