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充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016-03-03吕健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乘方括号例子

吕健威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顺序,总结起来就三句话: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的时候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的时候先算小括号内的.这法则虽说是在四年级正式出现,其实它在第一学段已出现相关的算式,借算式来悟法则,以例子形式介绍法则.这刚好恰当地为不同年级水平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材料.每个阶段都有拓展题,教材没有提供法则规律,就得靠师生去探索总结.尽管考试轻硬背概念,重理解应用,靠老师口头补充,学生有几个能听得明白,听明白了,又有几个记得牢!索性老师补充法则规律,学生抄写,费时事小,可惜补充的法则规律有随意性,不一定规范科学,弄巧反拙.我想,应该补充一下,反正是用来理解的,又不是用来硬记的.

一、抵消规律

1. 例子(来自人教版四五年级书本题目,下同):49 + 8 - 8,0.3 - 1.5 + 1.5,130 × 4 ÷ 4,8.7 ÷ 0.3 × 0.3,20 - x + x = 9 + x(化简后得20 = 9 + x),80 ÷ x × x = 2 × x(化简后得80 = 2 × x).

2. 规律:一个数先加上a再减去a或者先减去a再加上a,还得原数;一个数先乘上a再除以a或者先除以a再乘以a,还得原数(a非0).

3. 解题实例:975 - 299 = 975 - 300 + 1,975 + 299 = 975 + 300 - 1;“-300 + 1”、“+300 - 1”,用了此规律,三年级学生总是学不好,是因为没有抵消规律的正式学习.

二、同一级运算,可以带号搬家

1. 例子:545 - 167 - 145 = 545 - 145 - 167,实际“145”带着“-”搬家了,将“-145”直接搬到545后面.2.7 × 0.8 ÷ 0.27 = 2.7 ÷ 0.27 × 0.8,实际…

2. 规律:同一级运算(无括号),可以带着符号搬家,但减数或除数不能搬到式子最前面.

3. 解题实例:一辆客车有7人,途中有4人下车,又有8人上车,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7 - 4 + 8”、“7 + 8 - 4”、“8 - 4 + 7”,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各有不同,体现了同一级运算这一规律.

三、去括号规律

1. 例子:(1)判断对错:123 - 68 + 32 = 123 - (68 + 32);(2)计算7.6 - (9.8 - 3.4) = 7.6 - 9.8 + 3.4,2.07 - 0.69 - 0.31 = 2.07 - (0.69 + 0.31),326 ÷125 ÷ 8 = 326 ÷ (125 × 8).

2. 规律: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加号或乘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符号不变;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减号或除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变符号;……这些用字母表示会简单:a - b - c = a - (b + c)……

3. 解题实例:(1)小荣带51.04元买菜,买白菜用了2.68元,买肉用了9.32元.余下多少元?(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56立方米,它的长是2.5米,宽是0.4米.它的高是多少?

四、乘方运算顺序

1. 例子:12 = , 33 = , 1.62 = , 43 = , 0.73 = .

2. 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平方、立方),再算乘除法运算,最后算加减法运算;括号里面有乘方(平方、立方)的,先算.

3. 解题实例:(1)A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B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A正方体的体积是B正方体的几倍?33 ÷ 23.(2)一个圆环,外半径3厘米,内半径2厘米,圆环的面积是多少?3.14 × (32 - 22).

上面所列四个规律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别以为从练习题中找几道练练就能掌握,记住特例就能应用转化成技能,这会在感性学习材料到识记和运用上存在着脱节问题.

我认为,结合教材编写内容,或者增加“例题”,并在例题下以同学问答形式,直接出示规律;或者在习题末“你知道吗?”处直接介绍.如此,每册教材增加的篇幅极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乘方括号例子
括号填数
幂的乘方
我曾丢失过半个括号
“入”与“人”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漏写括号闹出的笑话
认识乘方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