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创新
2016-03-03王婷
王婷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然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块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难点. 因此,笔者从这一模块来着重分析和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目标. 其中,“问题解决”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虽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恰到好处的.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 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 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将会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模块内容中来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情境,启动“问题”,揭示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引发思维的动因. 而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 然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不受学生的喜爱,那么只有创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去创新和归纳,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创造数学问题情景,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为以后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了思想空间. 如:我校余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小朋友,《爸爸去哪儿》你们看过吗?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参加. 欢迎小朋友到《爸爸去哪儿》,我是村长,我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 看!羊儿们来了!原来有6只羊,走了3只,还剩多少只?又回来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从而引导学生写出6 - 3 = 3(只)和3 + 2 = 5(只)两个分部的算式. 余老师从小朋友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入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解决两道一步简单的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过渡,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创造出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火焰,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启引,理清思路,确定步骤——架起创新起点
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教程中,然后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从而架起创新支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基铺路. 在一年级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要学会有条理理清“思路”. 首先第一步:想一想. 学生应结合图文并茂的题意,思考两条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并掌握用数量关系式的方法表示,即:已知条件o已知条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议一议. 根据“数量关系式”,经历“个体思考——同桌互议——全班交流”的过程:思考并议懂要求出要解的问题,实际就是求什么,然后结合加减乘数的含义,正确选择算法.
如:笔者在教授一年级《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确定步骤,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究和创新出新的算法. 先简单回顾“吃了的桃子个数+剩下的桃子个数 = 一共的桃子数”和“一共的桃子数-吃了的桃子个数 = 剩下的桃子个数”,然后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一共的桃子数 - 剩下的桃子个数 = 吃了的桃子个数”. 要求学生将整个数学问题呈现:一共摘了13个桃子,剩下5个,吃了多少个?引导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一共的桃子数-剩下的桃子个数 = 吃了的桃子个数. 让学生明确一共桃子个数是13个,剩下的个数是5个,要求吃了多少个,就是从13里面去掉5个. 从而抽象出算式:13 - 5 = 8(个).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确定下来思路,学生今后遇到这样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 那么,今后学生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这时候在原有解决思路上再创新和归纳出新的解题思路,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和缜密.
三、“思路”训练,运用“思路”,解决“问题”——调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路训练时,要让学生多去思考,多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会数学思维的一个发展过程,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好每一类型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正确步骤和解题思路时,脑中才会迸发出一些创新的意识,可能在未来哪个模块的学习中得到共鸣,从而有效的进行创新活动.
在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时,呈现了很多情景给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同时也呈现出了许多数量关系式. “一共的桃子数 - 剩下的桃子个数 = 吃了的桃子个数”、“一共船的只数 - 剩下的船只数 = 划走的船只数”、“一共有的皮球数 - 剩下的皮球数 = 借走的皮球数”等数量关系式,让学生体会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特点. ,问题是求去掉的部分是多少. 解决时要从一共的数里去掉还剩下的个数,要用减法计算. 在学习活动中,小朋友还体会到,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找出数量间的联系,看要求的问题是要把两个数量合起来,还是从一共的数量里去掉一部分,就可以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观察和归纳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练习题及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练在当堂,达成“目标”——提供创新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也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归纳出一些规律和解题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在教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设计了三道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同情景的例题. 教师在课堂尾声,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类问题该如何应对的方案.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像这种求谁比谁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问题,就叫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总结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逻辑,为未来的学习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获得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发展创新意识. 由此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块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把握课堂上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促进学生努力尝试探索,形成探索创新的心里愿望,从而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逐步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个性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