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能”的贪婪与焦虑
2016-03-03修思禹
修思禹
可能若干年后,回头看,今天所谓的智能,只是开始的一小部分。
2015年末,朋友圈流行过一个段子:“手机只剩10%的电量,你会感觉恐慌,一年只剩10%的时间,你是否也会有强烈恐慌感?”
段子也是现实的影射,关于时间问题不必多强调,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症早已经成为常态。试想,如果没有了智能手机、没有了互联网,你是否能接受回到最初的生活状态?
当数字技术放大了全球化的格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趋势,电话、电视等日常的用品因为越来越智能,而主导人的生活,是否有人会思考,拥有着智能的产品,我们是否也真的拥有智能的思维?被政府、企业、媒体津津乐道的大数据,是否能真正应用?当智能无处不在,到底是便利还是困扰?
像机器那样思考?
主持人:有人说,中国只有智能化产品,而没有智能化思维。你怎么看?
王建宙:要看怎么理解智能的概念。我觉得智能化的思维需要专注的精神。而且这种专注是忽略其他事情,只专注一件事,比如如果专注做一个产品,就不要去考虑如何挣钱,如何提高公司业绩。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图快,图省事,所以自然喜欢模仿别人,看到别人有什么,就去做差不多的东西。可能在短期内挣到钱,但真正的创新却做不到。
但我相信中国人够聪明和智慧,完全不缺少任何的思维和条件,只不过是做事情太着急,专注度不够而已。
喻国明:我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人工智能就是对人的感知记忆以及决策能力的分析。这种智能化有很多表现渗透在生活中。比如网上买书,网站会自动告诉你别人还选择了什么书。所以不能说中国人的智能思维不够,只能说是创造出能把人的思维串联到一起的智能产品比较少。这里面也有很多原因,比如大数据没有完全应用等。但并不是局限于中国人的思维问题。
主持人:你认为要如何培养智能化的思维?
王建宙:我很欣赏乔布斯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创造出苹果,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更专注。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他们每天都很忙,都在考虑很多事情。但我们是24小时不做别的事情,只考虑一件事。所以我们就应该整合出他们需要的东西。
我觉得,这段话最大的亮点就是告诉大家,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创新,也不是非要有多好的条件才能创新。创新思维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专注的精神。
还是我前面说的,够专注了,智慧自然来了。
喻国明:智能思维是一种哲学,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现在的机器只会简单的计算,对复杂变量比如情感,还差得非常远。所以用人的思维方式,去建立一种技术,让机器有人的思维,这样的想象力,就是智能化的思维。
但是,在想象之外,问题也会出现。机器比人更具备连续性、累积性,无遗漏地思考,在相当大的效能上面会超越人脑。当有一天,人类真得把智能思维应用在机器上,可能就会出现人与机器间的对抗。
主持人:你觉得现在离真正的智能化还有多远?
喻国明:智能化的到来,需要有模型分析,现在我们离开模型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比如大数据没有开放,无法提供更多的分析依据。但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也许就像人们在高速的铁轨上等着一辆火车,一直盼却一直看不到,但当火车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一秒钟就会呼啸而过,超越人类。
王建宙:我认为达到智能化的条件已经很成熟了,智能的时代也已经很近了,而且未来的智能化已经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可能就像冰没有经过变成水的过程就直接升华成水蒸气一样。
智能生活 异化人类?
主持人:当智能化变成生活的常态是绝对的好事吗?过于依赖智能是否会有更大的问题?
王建宙:当然是好事。智能化会通过改变人类的习惯,思维方式,最终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当然也会出现问题,但完全都可以用技术解决,比如以前刚有电的时候,人们也担心没了电怎么办,后来就有了储备电源等应对产品,证明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也不认为过分依赖智能化是坏事。智能化会比我们自己做的好。比如自动驾驶肯定比人开车更安全。而且当智能化让我们把一件事情简单化之后,我们就有时间去做更多喜欢的事情。
可能若干年后,回头看,今天所谓的智能,只是智能开始的一小部分。
喻国明:任何技术的发展,有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但人类总是对自己过高的评估。认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有意思的是,从人类史来说,人类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也许当智能的时代真正到来,人与智能的博弈将成为很大的问题。
所以人类要学会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找到和现实世界的平衡。这个平衡也包括和技术的平衡。而且人不可能在欲望不断地膨胀下还要不断地满足这种欲望。这样一种无节制的发展,本身也许就是一个错误。
主持人:如果大数据真正应用,个人隐私是不是也更容易曝光在阳光之下?
喻国明:大数据的确会为智能化时代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但大数据没有应用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大数据需要从大公司和政府获得。另一方,如果这些数据开放,如何能做到既保护隐私,又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旦开放,大数据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或者组织滥用。
同时大数据对人类各方面情况分析的精准,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一旦开放,人工智能就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人工智能到了高级阶段,就可以有人的思维,跟人一样发展感情。当人工智能建立了自我意识,可能伦理问题比现在的隐私问题更迫在眉睫。所以大数据开放还有很多争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建宙:我有一次在大学演讲时说,手机增加了人的器官功能,没有了手机,人就变得有缺陷,少了功能,大家都会觉得不安全。一个老师后来跟我讲,听了你的演讲,我倒觉得手机不是让我更安全,而是更不安全,因为我的轨迹,别人都可能通过手机的数据知道。这也的确是大数据带来的问题。
我在中移动工作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通信行业有那么多数据,不能应用起来很可惜。但对我们来说,不是所有数据都能用的,要保护用户的隐私。道德问题比技术问题难得多。
我也曾问过一个写有关大数据书的美国作家,到底哪些数据可以用,哪些不能用。他说要经过本人同意。但怎么取得本人同意呢?可能这就像从马车时代直接到汽车时代一样,不能只是把路修宽,还需要制定详细的交通规则。
嘉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