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美国媒体的核查与更正机制

2016-03-03甘丽华

中国记者 2016年1期

甘丽华

内容提要 在新技术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新闻的真实与准确是新闻媒体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从老牌传统媒体对事实核查与更正制度的坚守,网络新媒体的蜕变与融合以及新闻事实核查项目的新发展等三个方面介绍与分析了美国媒体的防错与更正机制的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 美国媒体 事实核查 新闻更正 真实计量器

一、老牌传统严肃媒体的坚守

要讨论事实核查制度,《纽约客》无疑是美国传媒业的标杆。《纽约客》的老编辑威廉姆·肖恩(Williarn Shawn)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自豪地说:“我敢说《纽约客》不仅是美国最精确的出版物,也是全世界最精确的出版物。”而其独立的事实核查部对《纽约客》的精确做出了重要贡献。核查员被视为《纽约客》的英雄。

如今在广告不景气的氖围下,《纽约客》依然坚持聘请全职的事实核查员对其报道中的每一个陈述进行核查。

据核查员弗吉尼娅·海弗兰(Virginia Heffernan)回忆,在成为《纽约客》核查员的那天,她收到了一把红色铅笔和一把2号铅笔。红色的用来标注含有待查事实的部分。2号铅笔则用来标注出其中通过核查的部分。

核查事实并非易事,即使是对“他是简最小的儿子”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需要核查简的婚姻状况和生育顺序,还必须确认简至少有三个儿子,才能说得上“最小的儿子”。

面对一篇待查的文章,核查员首先会询问作者本人文章是如何写成的,再把文章分解成不同部分,最后再组合在一起。为了确保名字和日期的正确,核查员并不只是依赖采访对象的陈述,而是要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核实。核查员依赖的资料除了辞典、期刊、报纸外,还有记者的采访笔记,以及亲自打电话和被采访对象核实。

因为出版周期不同,报纸虽然不能完全照搬《纽约客》的事实核查制度,但不少报纸通过各种方式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当错误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则通过更正制度进行弥补。翻开《纽约时报》,读者可以在第二版的中心看到其更正。比如2015年12月l6日这期的更正涉及头版、全国版、商业版、体育版、艺术版以及讣告版,大多数为名字、数字及年代的更正。如头版更正的是前一周周六的报道拼错了当事人的名字。全国版更正的则是新闻事实:报道中提及的一个数字是“25”,而非“20”。讣告版,更正的则是前一周周二报道中提及的洋基队接球员萨曼·曼森的死亡年份,是1979年而非刊发的1978年。

《芝加哥论坛报》同样也坚持在二版左侧中心刊登“准确与伦理”栏目,其更正的不仅有新闻硬事实,也包括新闻报道中不清晰的表述或有误导性的表述。《芝加哥论坛报》在其编辑规则的开头就明示:“假如读者有理由怀疑我们工作的可信度,质量无从谈起,读者也会离我们而去。这一点在这个竞争日益剧烈的多媒体世界显得尤为重要。”除了禁止抄袭、作假、隐瞒身份采访、改编网络信息、利益冲突外,该编辑规则还特别提到对匿名信息源和单个信息源慎重对待,并特别提出这些指导编辑记者职业实践的规则同样适用于网络新闻。

《华盛顿邮报》规定记者、制作人及编辑应该向报道的初始编辑及时报告或通过读者更正申请表报告潜在的错误。对网站文章的更正与澄清必须通过正式的编辑更正申请表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才能进行。

在线新闻更正后,新闻报道的初始编辑有责任广泛告示。报道进行修改后,更正必须在该报道的顶部醒目标出。《华盛顿邮报》还特别要求澄清与更正必须清晰、简洁和直接,便于读者一眼看出报道的错误是如何以及为何更正。

二、网络媒体的蜕变与融合

老牌新闻媒体和新派数字媒体之间似乎一直存在争论:前者认为对真相的追求是新闻业的内在动力;后者则追求更民主、更快捷的做法,认为一则尚未得到彻底求证的新闻故事也是可以发表的,因为互联网会自我纠正,真相会从错误中浮现。

如今,认为网络具有自我更正能力的看法已经成为新技术时代的“乌托邦”。相反,新技术的发展及新闻业态的改变使得事实核查变得愈加复杂和困难。

首先传统媒体具有的从普通编辑一编审一部门编辑—总编辑多层级的核查事实、防止差错的采编流程被不断解构。

如Thunderdome是数字优先媒体公司(Digital First Media)推出的一个创新项目,试图整合不同区域记者的工作,以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新闻质量。可惜该创意虽好却未持久,不久前该项目被关闭。该项目的记者常常发现自己同时担任自己新闻报道的编辑的角色。当完成一篇新闻报道时,记者会打印出来,拿出一只红笔,通读整篇报道,然后通过网络电话Skype给其他同事发信息:“嗨,有人帮我看看这篇报道吗?”

同时,记者被要求成为全能型记者,既要集合竞争对手的新闻信息,又要监测用户生成内容,还要自我原创新闻报道。如果一个人一天要同时做20件事情,那保持准确度就会成为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所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两者的价值观念开始朝着中间方向融合。传统媒体记者和编辑转型进入网络媒体,带来了传统新闻业的基因,也在逐步提升网络媒体的真实标准和新闻质量。

网络媒体本身也在蜕变,从剑走偏锋、讲究娱乐、追求点击量的起步型科技公司,逐渐成长为大型的、盈利的、有影响力的新闻组织。

BuzzFeed是美国的一家网络新闻媒体公司,最初是一间研究网络热门话题的实验室,擅长推出各种列表和小测验,诸如“三十个胖子才能体会的尴尬时刻”等。如今BuzzFeed已成长为全球化的媒体和科技公司,提供包括政治、商业、艺术等多主题的新闻内容,公司口号是做“社交时代的媒体公司(The MediaCompany for the Social Age)”。

随着公司成长,BuzzFeed认识到等到发表后再修正错误是不够的,决心通过制作优质新闻赢得读者信任,并开始借鉴前数字时代的印刷媒体经验。其中标志之一就是聘请专门的校对(copy editors)。校对们会审校BuzzFeed网站所有的前十位新闻。同时BuzzFeed的特稿和调查性报道会经历编辑、编审及校对流程,并且通过第三方承包核查商进行事实核查。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改变,使得受众不仅把BuzzFeed当作一个发现搞笑视频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获得新闻的所在。

真实性存疑曾经是网络新闻的“软肋”,如一些网站推出的热门视频最后被发现是广告或喜剧电影的剪辑片段。在对新闻准确度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境下,不少网络媒体公司越来越依赖像Storyful这样的第三方核查公司。Storyful成立于2009年,通过专利技术及职业记者,专门挖掘、求证、售卖热门视频及其它社交媒体内容,2013年被新闻集团(News Corp)收购。在其主页上,Storyful的口号是“值得讲述的故事”,宣称自己“给予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现最有趣、最真实和最振奋人心的故事的力量”。

尽管Storyful开始和越来越多的公关公司及品牌公司合作,但挖掘、求证独家新闻依然是其核心业务,不少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都是其客户。在求证方面,Storyful表示自己的记者是求证社交媒体内容的专家,独门秘笈里除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外,还有传统的新闻技能。

三、新技术时代的“新新闻事实核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业在事实核查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做法。其中之一就是大量针对政治人物、专家所述事情进行核查的项目。

仅2010年,美国就出现了20余个由新闻机构或大学组织及参与的事实核查项目,呈现一种爆炸式增长。这些项目彻底颠覆了传统新闻报道“他说了什么”“她又说了什么”的模式。

类似项目中,最为知名的是PolitiFact。该项目成立于2007年,现为坦帕湾时报(the Tampa Bay Times)的分支。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PolitiFact调动记者和互联网力量对750多则政治断言(claim)进行了核定,为选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在2009年获得“全国报道”项目的普利策新闻奖。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购买PolitiFact的事实核查结果和服务。

PolitiFact的核查对象包括:竞选出来的官员、竞选者、政党领导人、政治活动家。下至郡县委员,上至总统的各级政府官员;以及政党、政治团体、政治行动委员会等团体的断言。其子网站PunditFact则核定专家、专栏作家、博客作者、政治分析人士、脱口秀主持人及嘉宾、其他媒体成员的“断言”。

每天,网站的工作人员从演讲、新闻故事、媒体通告、竞选宣传册、电视广告、脸书内容、以及电视和广播访谈文字记录中寻找核定的“断言”。他们不可能核定所有的政治人物所发布的“断言”,因此在选择时,他们会问以下这些问题:

该断言是否建立在可核定的“事实”之上?(他们并不核定观点。)

该断言是否会造成误导?

该断言是否重要?(他们不核定那些只是“说漏嘴”的微小断言。)

该断言是否会流传并被其他人重复?

普通人听到或读到该断言时是否会本能地问:“这是真的吗”?

被选定核查的政治人物、专家所言的“事实”都被放在“真实计量器”上,根据其真实程度被评定为“真实”“大部分真实”“部分真实”“大部分失实”“失实”或“裤子着火了”(谎言)。

每一则核定在推出之前都要经过至少三位编辑的共同评审。当他们犯错时,他们会在原来评定的项目出更正,甚至重新评定事实等级。

2015年,该网站记录并核定了77项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中提及的“断言”,其中76%被评定为“大部分错误”“错误”“完全错误”,其评级之低创造了政治人物的纪录,因而成为该网站的“2015年度谎言”。

类似的事实核查网还有Factcheck,该项目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公共政策中心推出,早在2003年底就开始对政治人物的断言进行回顾与核查。该网站的特色是接受并发表读者提问。如有读者问:“12月5日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是不是有一个支持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的集会?”该网站经过核实,发现事实正好相反:“l2月5日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有一个反对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的集会。但关于这个集会的错误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真相之针”(Truth Needle)项目没有独立的网站,而是归结在《西雅图时报》网站“政治”栏目之下,以文章的形式不定期推出。比如2015年ll月旧日推出的一则是对一位州议员在脸书上发表的“奥巴马总统想把150万穆斯林引入美国”的说法进行核定。

为核定该说法,《西雅图时报》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联系和采访了数位政治人士、移民专家和难民组织,并查阅了这位州议员所宣称的消息文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说法“失实”。

这些事实核查网站和项目的兴起已经带来了变化,哪个政治人物都不想得到“裤子着火了”的评定,并且因应这些评定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言论。政治人物和专家信口开河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正如被视为政治事实核查之父、Factcheck前负责人布鲁克斯·杰克逊(Jackson)所言:“要生存下去,媒体的责任就不能仅限于‘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我们必须清楚如何服务受众。而服务他们不能只是刊登‘适合刊登的新闻,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哪些信息是虚假的、误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