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纪实与评析
2016-03-03杨敬霞程淑杰
杨敬霞 程淑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引导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掌握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认真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糖果、记录单、橘子卡片、纸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二年(1)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由于要用一天的时间参观,所以须要准备食物,我们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食物。(出示主题图。)
生1:有糖果、果冻、橘子、火腿肠。
生2:还有牛肉干、香蕉、酸奶。
师:可是老师又给这几位同学布置了其他任务,现在这些食物摆在这儿没人分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们来帮助他们分食物。
师:你们可真热心。好,咱们现在就来帮帮他们。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均分”
1.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
师:二年(1)班的同学对分食物是有要求的,我们来看看分糖果的要求。
(出示例1。)
师:可以怎么分呢?请从信封1中拿出6块糖,动手分一分,并把想到的分法整理在记录单中,我们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
师:谁来利用你手中的记录单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是这样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也是1块糖,第三份是4块糖。
生2: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是2块糖,第三份是3块糖。
生3:每份都是2块糖。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师:如果咱们要把这6块糖果,送给3名同学的话,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分法最公平,因为只有这样,每名同学分的才一样多。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他用了一个词解释出了公平的原因,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一样多。
师:“一样多”也可以说是“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师:同学们,在数学中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第三种分糖果的方法是平均分,那你能把其他两种分法也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生1:我从4块糖中拿出2块,在其他两份中各放1块,这样就平均分了。
师:为什么这样就平均分了?
生1:因为每份都是2块,是同样多的。
生2:我从3块糖中拿出1块,放在只有1块的这份中,这样每份变成2块糖,就是平均分了。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在把不是平均分的糖果变成平均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他俩是用什么方法把每份变得同样多的?
生:都是从多的中拿出来放在少的中,使每份同样多。
师:像这两位同学这样,从多的中拿出来一部分放在少的中,使每份同样多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2.观察分析,巩固“平均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分糖果的时候,我也分了一些糖果。这是杨老师分的糖果,你们看哪种方法是平均分呢?说明理由。(出示第8页“做一做”第1题。)
生: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在这里我把8块糖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块?
(课件出示:8块糖平均分成了___份,每份是___块。)
生:老师把8块糖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2块。
师:我不仅分了糖果,还分了枫叶。(出示8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根据我分枫叶的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师:谁来结合填空,说说我是怎么分这些枫叶的?
生:一共有16片枫叶,每份有4片。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一共有16片枫叶的?
生1:用加法4+4+4+4算出来的。
生2:用乘法4×4算出来的。
三、研究“等分”,内化 “平均分”
1.直观操作,交流方法。
师:糖果大家分得很好,二年(1)班同学很满意。他们把分橘子和酸奶的任务也委托给大家,这是分橘子的任务,谁来读一读?(出示例2。)
生: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师:在这句话中哪个词很重要,为什么?
生:“平均分”很重要,因为平均分就是要求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好,请与同桌一组,拿出信封2中18个橘子图片和6个盘子,把18个橘子平均分在这6个盘子当中。注意同桌间每人要至少想出一种分法,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
师:哪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分法?
组1:我们先把每个盘子里都分1个橘子,再1个、1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最后每盘有3个橘子。
师:你说得很有条理,希望后面的同学能像这位同学这样表达清楚完整。
组2:我们是2个、2个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再1个、1个地分,每盘分3个。
组3:我们是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师:你们怎么想到3个一起放的呢?
组3:我是通过“三六十八”这句乘法口诀来算的。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优化方法,后续铺垫。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
生:最喜欢组3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最快。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同时我建议大家在学习数学时都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善于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会使你找到更便捷的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在分橘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找到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可是不管哪种方法,最后每份都是3个,因为我们要做到——
生:平均分。
师:现在谁能把18个橘子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师:如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请你选择最便捷的方法分一分,并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我们刚才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是3个。我就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不是6个呢,我一摆,确实是6个。
师:你是从前面的学习得到了启示,同时也利用了“三六十八”这句乘法口诀,对吗?
生:对。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师:同学们,老师越来越不敢小瞧你们了,你们不但善于观察、手脑结合,还善于概括表达,值得学习。
师:对了,我们分完了橘子,下面应该分什么了?
生:酸奶。(出示书中9页做一做。)
师:对于分酸奶有什么要求呢?
生: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盒。
师:杨老师没给同学准备学具,我看谁有好办法把平均分酸奶的过程表达出来。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酸奶的,每份有几盒?
生1:我是用连线的方法来分酸奶的,我把5盒酸奶连在第一个盘子里,再把剩下5盒连在第二个盘子里,这样就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
生2:我是算出来的,“二五一十”,所以每份是5盒。
师:对同学们的热心帮忙,二年(1)班的同学很感谢,让我送给每位同学9个笑脸。不过,这里也有一定的要求,你如果达到了要求,这9个笑脸就会送给你,你们想要吗?(生回答想要。)
师:那好,我们来看有什么要求。(出示练习二第2题。)谁来读一读?
师:这9个笑脸就在信封3中,请你拿出来按要求完成,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贴。谁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是怎么贴的,为什么这样贴?
生:我用连线的方法在第一条线上贴3个笑脸,在第二条线上贴3个笑脸,又在第三条线上贴3个笑脸。因为要求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就是把9个笑脸平均分成3份,所以应该在每条线上贴3个笑脸。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二年(1)班的同学对你们能够有求必应特别地感激,所以这9个笑脸就送给你们了。
五、回归生活,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生2:我知道可以用连线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收获这么多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研究这些知识的呢?
生1:摆一摆的方法。
生2:连一连的方法。
师:同学们,知识是收获,方法也是一种收获。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用到平均分解决一些事情?
生1:当小朋友来我家玩时,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平均分给他们。
生2:我们在折纸时,要对折成同样大的两部分,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
师:同学们,你们不但善于总结,还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希望你们继续努力,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反思: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践活动,明确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不硬性要求学生如何来分6块糖,而是给出表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分糖活动。通过不同的分法,让学生选择如果把6块糖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最公平。进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也为后面区分“分”与“平均分”做好铺垫。我又追问“那你能把其他两种方法也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来吗”,开拓了学生思维,更夯实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方法多样,收放有度。
本节课例1与例2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进行的,我不强求学法,鼓励学法的多样性。尤其在例2的学习中,学生的分法多样,但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找到最优化的方法。因此,我对3个、3个分的学生进行追问:“你是怎样想到3个一起放的呢?”学生回答:“我是想‘三六十八这句乘法口诀来算的。”为后面的除法学习进行铺垫。
3.巧设练习,扎实有效。
本课练习题的设计没有集中到最后一个环节,而是设计了间练。如在教学完“平均分”的概念后,如何这两种不是平均分的方法变成平均分呢?我也分了一些糖果,哪些是平均分的呢?都是在夯实“平均分”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完例2后,为了让学生再一次熟练使用“乘法口决”的方法来完成平均分,师又补充练习。“如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几个?请你选择最便捷的方法分一分。”使学生由实际操作到抽象思维转变,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
4.小组合作,体验成功。
本节课我让学生以同桌为一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评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前奏,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杨老师执教的“平均分”一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平实,重视知识探索与经历,关注学习方法的运用与积累,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任务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这节课设计了帮助二年(1)班学生分食物的情境,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把整个教学内容都串联起来。在帮助二年(1)班学生分糖果、分橘子、分酸奶等系列活动中,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崭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2.以操作加强体验,充分经历“平均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多数是在学生动手分和画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在“分糖果”的活动中自己动手实践,产生了“同样多才公平”的体验,建立起平均分的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在后续分物品的过程中,使学生明晰了“平均分”的方法,并以“你是怎样平均分的”这一问题进行追问,对“平均分”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学到用,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后续认识除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语言表征的转换,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
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外壳,交流是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如果将对“平均分”的研究,只滞留在操作层面上是不够的。杨老师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后,她都会引导学生把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也许有点困难,所以杨老师在语言的表达上会以填空形式作为辅助,在规范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动作表征、图形表征向语言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得以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