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享受好的教育
2016-03-03斯剑光浙江省诸暨市斯民小学校长
斯剑光/浙江省诸暨市斯民小学校长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享受好的教育
斯剑光/浙江省诸暨市斯民小学校长
当下,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对乡村教育越来越重视——鼓励名优教师去农村支教、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等等。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但是,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校长,我不禁自问:如果倒溯一百年,中国的农村是否实现过这个目标?
回答是肯定的。别的地方我不敢说,就在我出生的浙中山区——诸暨市东白湖乡斯宅村,便实现过。
斯宅村地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下,东北毗邻嵊州,东南连接东阳,其位于诸暨市的东南边界,属三县交界之地。在不通公路的早年间,从斯宅村到诸暨县城的60华里路程,需要翻山越岭走上一天。这样的地理条件,很难想象这里曾有诸暨最好的学校存在。
斯宅村一向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斯宅村象山民塾创办于1904年,创办人为同治四年举人斯仰止。庚子事变之后,斯仰止辞官回乡,将原来的象山学塾改为象山民塾,并按照1903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的课程来开课。由于学校顺应时变,一片新气象,慕名而来求学的学子多达两百人。据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记载:“诸暨斯宅之象山民塾,尤得风气之先,为诸暨有学校之始。”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同时要求城乡各地立即着手开办新式学堂。主掌象山民塾的斯姓先辈立即响应,改象山民塾为斯民小学,意为“斯举有德于斯民也”,并将校址迁到斯氏总祠孝义堂。因学校名师众多、校产丰厚、周遭州县之学子争相就读,旧式宗祠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斯氏各房派家长商议,决定以修建孝子公祠的名义,发动全族捐资建造新校舍。
1919年,斯民小学新校舍顺利落成,成为当时新式学堂之典范。其校舍条件之好、规模之大,均为全县学校之冠。“维新”领袖康有为为之题写校名——汉斯孝子祠。学校财力充足,故聘请优秀教师任教,并开设有国文、算术、常识、历史、地理、珠算、劳作、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学校操场上有篮球架、单杠、鞍马等体育设施,还有各种体育竞技、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所以,学校人才辈出,不到30年的时间,出了院士三人、国军将领七人、教授上百人。一个僻处深山的乡村小学,取得如此骄人之成绩,堪称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
半个世纪前,一代农村娃能在家门口得到如此福祉,享受当时最好之教育,究其原因,应从斯姓家族历史去探微。
其实《百家姓》里没有斯姓。斯姓始于三国争汉鼎时期,吴国廷尉史伟因“断狱过宽”遭弹劾,将受死刑。他的两个儿子泣血上书,争相为父替死罪,其时长子史从13岁,幼子史敦9岁。吴国太后闻之甚为感动,责令帝孙权复查此案,冤情得申。劫后余生,从俗当改姓。因吴帝感慨“斯孝子也”,遂改姓斯。斯伟为斯姓始祖,故有斯姓以孝起家之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斯宅村,重教兴学一直受到斯氏先贤的重视。斯宅最大的国家文保单位千柱屋后面有一书院,为千柱屋的主人斯元儒所建。斯元儒富甲一方,豪宅落成不忘教养,建造非常考究的笔峰书院教育子孙。著名导演谢晋曾来过斯宅村,他这样感叹:“观斯宅千柱屋,只道主人不过一山里土豪。看此笔峰书院,方令人肃然起敬,此富而能教之典范也。”这样的家族,必然贤人辈出。其中六代孙斯何晚一家,两代人中出了十位大学教授,呈一门十教授之奇观。
斯宅村还有一座国家文保建筑——华国公别墅,是为纪念斯华国公所建。斯华国为斯元儒族侄,一生好学,谆谆教导儿孙好学上进。其子志浦、其孙源清,还有曾孙斯仰止个个贤德。斯华国殁后,子孙三代为告慰斯华国在天之灵,建造华国公别墅。别墅为事死如生之义,同时供祭祀和教育两用(注:斯宅的学堂后面都是建有祠堂的)。并立碑为训:“祖宗之为子孙,计深远矣,既以田宅之厚,而尤恐其诗书之味薄而纨绔之习深,必请名师以教之。”碑文最后刻着族人所捐的作校产的田、地各200多亩的明细,为子孙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先辈之风,高山仰止。作为斯宅村人,我为自己的家乡而骄傲。1993年,我从师范毕业,面临选择。身为斯家子弟,念及先辈之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山区斯宅任教,至今已24年。2005年,我参加斯民小学校长竞选胜出。如今,在这所百年村小已经做了11年的校长。总体来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是,投入在结构上有不科学的地方,比如重硬件而轻人文——城镇化和生育荒让农村小学学生数锐减。按学生数配备老师的农村小学,平均每位老师任三种以上的课。国家可以出10万元配备一个标准美术室,校长却没法开支一万元去请一个美术辅导老师。所以,学生得不到与完善的设施相配套的教学。过于注重看得见的设备投入,忽视看不见的人力资源投入,使很多新配教育设施成摆设,这成为当今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当然这只是教育公平政策实施大方向中一个暂时的偏颇,相信随着国力强盛,乡村教育的一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农村教育关乎农村和农民。我会不忘初心,以一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斯霞老师为榜样,为了让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秉承先贤遗风,坚守乡村教育。
中国有着深厚的民间办学传统。回想半个多世纪前,斯宅村的孩子曾经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好的教育。如今,随着国力日盛,相信若干年后,“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享受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并且,我认为,这应该也是中国梦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