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教学催生成长
2016-03-03徐莹莹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徐莹莹/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可视化”教学催生成长
徐莹莹/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面对习以为常的教学之路,我们应该保持探究的心态、审视的目光,努力寻找陌生地带。
深圳有一条风景迷人的海滨车道,像高速路那样,没有交叉路口、没有红绿灯,也许是太熟悉这条平坦、宽阔的绿道,我会习惯性感受道路两侧的椰风荔林,却忘记查看路标,错过本该出道的路口。其实,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因为习惯当下的“有效”经验,而忽略对日常教育的洞察,甚至为现实发生的一切在寻找借口:实验前强调操作细节,学生的“不耐烦”是能通过训练克服的;实验数据汇总成表,学生开始不会看,但也能经过练习达成……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时刻保持对教学的敏感度,反思并质疑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那么,就无法觉醒并验证所处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看清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2014年,宝安区“未来教育家培养”项目启动,一项关于科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被立项,这为我的教研道路立起了一块路标,让自己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法宝的经验,从常态教学中发觉新意,从无奇现象中发现“怪”意。同时,学习科学理论为儿童的概念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它将许多学科的方法加以统整,特别是引入了计算机科学和脑神经系统科学,引领我从另一视角去研究儿童本身,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搭建“脚手架”支持儿童外化和表达,提高儿童元认知能力,使知识建构从抽象转变为具体。
自此,本轮研究始于对儿童表征的探查,先是用开放式问卷,呈现出不同年段儿童的表征情况,还开发了“问卷评价体系”来区分不同的表征水平。尽管问卷分析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作,团队中每人都要复次批阅三四百份问卷,但是,这些前所未有的发现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提出了“培养运用关键词能力”“指导使用具有逻辑关系的表征形式”“利用班级汇总图支持集体论证”等教学技巧,这些关于表征研究的报告被发表在《科学课》杂志上,引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科所)小学科学研究中心的高度关注,认为是一项基础研究的可喜发现。
能把研究成果用于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深圳市教学比赛中,我们用“阳光下竿影的形状”来转化实验数据,形象的班级汇总表十分有效地促进了集体论证,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策略,该课例进而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一等奖。紧接着,我受到“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的邀请,当时作为最年轻的教师,执教了疑难课例《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在如何支持儿童科学实践、如何呈现观察信息等方面展示了新的教学思路,引发全场热议。
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论证中,专家们对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于是,我们选取了不同领域的科学概念,深入探查儿童对概念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从不同的认知层次上呈现测查题干,运用统计图表对比分析了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15年底,在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系列活动中,我执教了《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全方位展示了自己多年来对概念教学的思考——做可视化概念教学,即让研究问题可视、让实验现象可视、让实践结果可视、让儿童观点可视,著名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点评道,“该课对实践方法的指导做得非常扎实,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指向了探究能力和科学思想的培养”,同时,课堂上用到的液体流速板引起了与会教师的极大兴趣,随后也在省优秀自制教具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最近,我转向低段儿童的科学概念学习的研究,向新版教材的编修提供一手试教资料,也为明年在全国推行小学低段科学课提供了教学范例。
面对习以为常的教学之路,我们应该保持探究的心态、审视的目光,努力寻找陌生地带:立足儿童视角,让适合的方法滋润学生的心田;实施思维引领,让创新的课堂成为孕育成长的摇篮。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Maxine Greence所说,“教师即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