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点思考*
——以鄂州职业大学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
2016-03-03余晓辉
余晓辉
(鄂州职业大学 高职教育研究所 湖北鄂州 436000)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点思考*
——以鄂州职业大学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
余晓辉
(鄂州职业大学 高职教育研究所 湖北鄂州 43600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是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以鄂州职业大学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为进一步修订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探索。
小学教育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来说,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如何围绕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融合的教学体系,建立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必备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环节等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鄂州职业大学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为例,对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定位,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区分?这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第一,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来看,这一学段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初步形成,人文积淀不够,理解力和学习力均显不足,但是他们有较强学习的愿望,在学习动机方面的功利性较明显。
第二,国家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时应该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简称《专业标准》)为基本依据,《专业标准》从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四个方面来规范小学教师,着重强调教师身教言传的作用。
最后,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不同学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要求,主要指向的就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这就对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小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要合格,同时要具备必需的技能和资源,才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以上三方面看,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为小学教育行业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专业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富有教学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思考
首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水平,要培养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必须有好的教育理念。其次,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师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引导儿童向真、善、美和谐的方向发展,故小学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且对其性格、气质、敏感及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1]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更富有爱心、耐心和热情;学科知识是整合的;认知特征更具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和流畅性;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2]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宽厚的文化知识和学科基础,形成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专业知识结构,又必须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在建构课程体系方面有三点建议:
1.丰富专业选修课,培养文化底蕴。
专业选修课程旨在拓宽本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情操,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类专业选修课程涉及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社会与哲学、运动与健康等四大领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结合专业老师建议,选择2门或2门以上不同领域的课程进行学习,并通过学分绩点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开设多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又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调整专业必修课,强化岗位及考证课程
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和要求来看,着重考查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理论、课堂组织、师生交流互动和中国文化常识等融通性知识。从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岗位要求来看,应具有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等五个环节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教育、教学反思、课程教学研究等能力。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设置五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小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基础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根据职业岗位和工作内容需要,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壁垒,将五门核心课程糅合后结合实践课程分段实施,实现知识点的碎片化,职业岗位和工作内容的体系化。同时,增开中国文化常识、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全面系统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活动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补充。
适当减少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课程的课时数。从2014年到2016年近三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调查的结果看,近六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但是国学诵读在各小学均有开设,建议增加国学诵读内容;从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调查了解到,近7成毕业生认为古代文学史课程偏重于史学方面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中使用较少,生活中的史学知识需求有限,可适当减少课时,变文学史为作家作品赏析。根据调查反馈的情况,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必修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减少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课程的课时数,增开国学诵读、诗词鉴赏、明清戏曲赏析等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古代语言文学方面专业知识拓展,既满足了学生对专业学习专而精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文化知识积累。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本技能。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环节更加强调实用性,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考核。原有的以赛促训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能实现所有学生的全覆盖,在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效果上不明显。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将单项技能大赛改为平时积累训练和期末专项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均安排两到三种单项训练和考核。这样将原来的校内综合实训环节进行细分,分项训练,分类考核,实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教师指导有的放矢。
同时,自第二学期开始配合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如第二学期教育教学见习,重点培养学生对7-12岁儿童的认知,熟悉班级管理常规工作流程和教师专业精神;第三、第四学期小学体验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教师工作常规及课堂教学组织的深入认识;第五学期顶岗实习,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融合。
这种螺旋循环式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能力。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改传统的“2+1”“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2+0.5+0.5”“校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有的“2+1”“校校合作”分段培养,是指第一至第四学期在校内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要求安排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课程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灵活采取“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多种模式,“教、学、做”贯穿教学始终;第四学期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与小学共同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综合实训与考核;第五、第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模式,在校外实训基地由本专业实训教师和小学骨干教师共同进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2+0.5+0.5”“校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前两个学年依据小学教师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要求,根据课程实践项目安排,不间断进行校内单项技能训练与校外体验实习,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与考核提升学生三字一话等基本技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学生进入小学各班级,近距离了解小学生,熟悉教师工作流程与工作要求,通过观察、旁听和反思,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师岗位认知中,实现两种认知的融合、两种学校环境的融合、两种文化氛围的融合,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实体验小学教师的工作过程和职责,在这种环境下逐步认同小学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并以小学教师这一职业身份重塑自我,最大程度减少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隔阂;第五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模式,在校外实习基地由专任教师和小学骨干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跟随小学老师开展各项活动,同时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定期与小学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沟通,了解实习进程及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各项问题。第六学期学生返回校内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提升学习。在完成顶岗实习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实习指导老师的反馈情况,选择相应选修课程拓展专业能力,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水平,并完成毕业设计。
结语
在学习国内外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当前教育实践经验,更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既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又要适应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1]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 [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 - 6
[2]阮成武.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动向[J ].师范教育,2002 (10).
*鄂州职业大学校级课题名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2016YBB17。
余晓辉(1980- ),女,湖北鄂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