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创新
2016-03-03郝成尧
郝成尧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 吉林松原 138000)
中学化学教学创新
郝成尧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 吉林松原 138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1世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培养新一代人的责任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学校教育改革的真正含义正是创新。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创新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基础学科,没有了实验,化学就不能称为科学;而仅仅按照现行教科书和教参中所安排的验证性实验,也会使学生心目中的化学失去科学的价值,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仅是学生新奇的玩物而已,这种兴趣难于持久。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形成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实践没有真正顺应孩子的天性,也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做到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创新教育,反对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要求学生主动地、有所取舍地获取知识,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众多信息,探索多种设计方案和多中可能性答案,这就要求学生从狭隘的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在探索之后自主地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而后走向成熟。化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的依据,这一点谁也不会反对,但是笔者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句名言却十分反感。这句真言使教者和学生失去了自由和灵感,其实质是应试。本人曾取法《一套美国化学教材中的习题》中某些做法,在几年来的活动课中实行了:给予学生大量材料的做法,将化学课本定为纲要,每天都将一些化学史、小故事乃至诗文分发给学生,在一些地方加以索引,使学生在广阔的化学天地遨游。同时,资料不是论文,不能一气呵成,而是分成若干单元,学生可以以休闲方式从任意资料开始。上课时学生可以就各资料的不同话题提出疑问,经其他同学或小组讨论后,教者做简短小结。在这种方式下,本人发现,所谓瓶颈效应、滤去效应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学生基础+教学条件)×学生主体积极性”(在这个公式中“学生主体积极性”被称为“致零因素”)中的“致零因素”得到非常提高,同时教师素质和学生基础也不断地得到改进。有的同学问我:老师,怎么化学不是学的,而是玩儿出来的?的确,老师课上很轻松,但课下就“麻烦”了,从前是刻写资料,现在只有将其存入电脑了。——这越来越多的资料很难找,当然累了,但是也很值得,因为我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毕竟是对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挑战,还因为每节课每一年均有新意!
要教别人创新,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创新意识。传统教育中的问题在今天首先是严肃性。笔者长期关注了国内外有关教育的资料和影片,发现中国教育无法创新的因素之一就是课堂太死板、太严肃,从而有“一言堂”、从而有“填鸭式”。这种情况,使学生有一种“拒收”意识,是无法提高“至零因素”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学只有从失败走向失败。夫子般的严肃使教育走向了绝望!
传统教育中的问题其二是局限性。笔者无法同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句名言,这是“一日曝,十日寒”的做法。也有人说这是“减负”!但问题在:这样减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记忆在于重复。而“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想法,不仅减少了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依赖者,使学生无法自学,即无法实现终生教育。如果做得彻底一点(事实上有人已经在这么做了,而且似乎有被提倡的趣向)——课上也要“减负”——少讲、多练,于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就会更加稀有,没有信息,却奢谈创新,那是天才!而且就会使“鸭子”变成了“老牛”。换汤不换药,这种形式主义在今天最要不得!在知识经济来临的21世纪,在世界上倡导终生教育的今天,“填鸭”和“牵牛”都无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为教者无法提高“至零因素”。有知识才有进取,有进取才会有思维,而后才能创新。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怎么会学习?而减负的关键决不是让下一代都成为“文盲”吧?减负,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
传统教育中的问题其三是单一性。当今世界的学校都将科学分成若干学科,但是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决不是仅靠一门科学能成的,偏向哪一科都不成。我们需要均衡发展。单一的化学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太偏离生活,这也是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任一学科)的另一个特别原因。生活的“百草园”中有一处“三味书屋”,这就是教育的不幸!为什么不能模拟生活,将“三味书屋”变成“百草园”或者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为什么不将园丁的称号送给学生?将化学课堂变成这个虚拟的世界,应该成为一种不错的尝试。教师在这个世界中只是知识这种“商品”的“推销员”而已。
教育,是一国、一家、一人的大事,是一个民族的后继和发展的根本,党和政府的关心以及终生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潮流,都是教育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谁抓住它,谁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而要想使下一代拥有知识,学会学习,就只有和下一代一起不断地创新,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