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沦的自我写照——《马丁·伊登》与杰克·伦敦

2016-03-03洪利平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洪利平(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沉沦的自我写照——《马丁·伊登》与杰克·伦敦

洪利平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摘要:《马丁·伊登》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对人之存在这一生命本质问题的思索与探求,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指出在“微笑着的美国”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关键词:硬汉形象;生命本质;精神悲剧

一个作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与作家的性格相互辉映,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了解杰克·伦敦生平的人看了《马丁·伊登》就知道,马丁·伊登简直就是作家的“自画像”,其短暂的一生中的追求、奋斗、受挫、成功、幻灭无不折射出作家的人生历程,就连马丁·伊登最后的厌世自杀也预见了作家悲剧性的结局。可以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沉沦的自我写照,是一曲令人痛彻心扉的精神悲剧。

一、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萨姆·巴斯克特认为“杰克·伦敦的小说之所以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不是它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十九世纪交界时期的美国社会,而是它写了一个企图弄清自己生存意义的人”。马丁·伊登对“美国梦”的追求过程伴随着他对人之存在这一生命本质问题的思索与探求,在马丁·伊登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甚至难以想象的苦难成功后,他在上层社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生活的目标与意义也不存在,而准备返归社会的最底层时,他却发现他最初的归属地也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美好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他憎恨这个社会、憎恨周围的一切,他在社会上成了一个陌生的人,孤独的人。于是他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投入海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了自己梦想的破灭,结束了对人之存在这一本质问题的思索与探求。

二、双重精神悲剧

在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之前,马丁·伊登靠坚强的意志力忍受了凡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他敢于与逆境进行顽强的抗争,敢于想凡人之不敢想、做凡人之不敢做的事,他那钢筋锁骨般的硬汉形象征服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事业的成功给他带来了金钱、名誉、地位、爱情,但这种成功并未使马丁·伊登自身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并未给他带来欢乐。他向往的那块神圣安宁的“精神领地”实际上是虚无缥缈的。“他看到了他所向往的上流社会的腐朽和散发着铜臭的本质,更领略了爱情的虚伪。”于是他纵身跃入大海,使自己苦闷的精神得到了永久的解脱。

如果说马丁·伊登的自杀是一曲令人痛彻心扉的精神悲剧,那么杰克·伦敦的死则构成了另一部悲剧。“杰克·伦敦功成名就之后,随着大笔稿酬的源源流来,他的生活日逐豪华,每星期三下午在家设宴招待各类亲朋,其奢华不亚于20年后的菲茨拉德笔下的盖茨比。”“狼舍”毁于大火以及孩子的夭折,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使杰克的精神彻底的垮了,在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服药自杀。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曲双重精神悲剧。

《马丁·伊登》它尖锐地批判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和唯利是图的风尚,揭露了势力者的丑恶嘴脸和富翁的精神空虚。正如批评家菲利普·方纳所指出的:“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

在现代化过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当各种各样社会的弊端与问题层出不穷之时,《马丁·伊登》向我们展示出它深刻的思想与社会意义,那就是如何摆脱物质诱惑的羁绊,做一个既能推动物质文明但又不受其制约、在精神层面高度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永不脱离“大地母亲”怀抱的精神的富有者与充实者,而不是精神的贫乏者。

参考文献:

[1]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M].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120.

[2]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2000:105.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12.

[4]菲利普·方纳.杰克·伦敦美国的叛逆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

·编辑王团兰

Perishes Self-portrait——“The Martin Iraq Ascends”and Jack London

Hong Liping

Abstract:“Martin Eden”this good with a nature of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through the hero Martin Eden pursuit of“American Dream”the course of human existence in this life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and to explore, told the inquiry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as well as reflections on life, pointing out that in the“smile of the United States”to hide behind things.

Key words:A tough guy image;Nature of life;The spirit of trag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