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生活中的纹样》教学课例
2016-03-03杨扬
杨扬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生活中的纹样》教学课例
杨扬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
【案例背景】
本课选自浙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十三册第四单元,在教学资源安排上通过日常生活切入,列举家居、服装、瓷器、工艺品等物品上的纹样,引导学生对周围物品的关注,思考纹样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领会纹样的结构形式。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前辈教师和教研员的辅导下,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和磨课,终于使自己和学生都比较满意。回顾整个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把课上精彩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而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教材中的传统图片,采用了时尚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图片,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本堂课获得了教研员和听课老师的肯定和好评,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这两次的活动,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上好一堂美术课,没那么简单。
【案例描述】
本次教学设计,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课堂采用“愉快式教学”“生活化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和组织形式,如通过欣赏作品来感悟生活中的美,通过导入中做的纸条让每位学生动手来做一做不同的纹样。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与同伴的共同探索等过程,自主发现学习纹样的形式以及创作纹样的方法。
第一次课与第二次课的重点不变,都设定在纹样变形的方法(间化、变形、夸张、添加等)。起初我把难点只放在单个纹样(适合纹样)的设计,但是我忽略了我的学生是初中生这一实情,他们完全有能力来创作与设计他们想要的纹样。所以,我在第二堂课中加大了对难点的设定,要求他们学会用纹样变形的方法来设计纹样。
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运用我校初二的一名学生在“乔山杯”比赛中获奖的一本绘本,这本书里面用不同的纹样画了二十口的缸。这个环节在导入过程中,我不应该直接把绘本里面的纹样给大家看,应该让学生先来找一找周围或者教室里面存在的纹样。这样的话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综合上述的不足,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重新设计了这堂课的导入部分。在这堂课中,我把座位的形式变成小组的形式,6~7人一组,体现了体艺2+1的要求。我采用先学后教(教师引导学生把彩色纸条折成十六等份,让学生用水彩笔的底部在彩纸上印上图案)在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接下来,让学生结合刚刚所做的这个作品去书本里面找本堂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再让学生去找周围或自己身上的纹样,并出示生活中大家熟悉但又不会去注意的生活物品,在这里大家会发现生活中的纹样无处不在。这里体现了一句话,用一些事情去唤醒学生已知的知识。
在上一节课中,我只讲了单独纹样,教研员指出了缺点,要求把三个纹样放在一个课时。所以我又加入了其他两个纹样(适合、连续)。运用学生在导入部分做的彩条来解释纹样的种类。教师在课前也准备了一份大的纸条,每个纸条上面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纹样,让学生上来摆摆看可以摆出几种形式,然后教师讲解,并让学生一起来摆出三种不同的纹样。最后结合教室里面存在的纹样和课件来巩固新知。
第一次课的作业设置比较单一,就是简单地让学生展示、评价。第二次课的作业展示我用鱼线绑在每组头顶的灯上面。学生画好自己的“彩缸”后,让学生剪下来,贴到每组挂着的渔线上面来展示。这样每位学生的作品都可以有展示的空间,而且效果很好。
课后,我又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很多学生表示这节课相当有趣,贴近他们的生活,并且轻轻松松就掌握了知识,我自己也感受到了高效课堂那“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美妙的感觉。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