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2016-03-03陈兴盛
陈兴盛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朱集中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陈兴盛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朱集中学)
新课程理念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学科学、全面地发展,它的基本理念是突出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目的。初中数学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教师应该严格遵从新课程理念的详细规定,及时地发现中学教学观念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同时积极找寻初中数学的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内的现代教学的创新进步和科学发展。
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观念
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的提出首先就对传统教师的教学观念形成了一种有力挑战,它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权威性的改变,教师不但是教授与传播知识的人,更是努力成为在学生个体成长和综合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领路人和助手,和学生一起经历探索与研究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处在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转变的过程中,要对此转变有深刻的认识,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转变自身对教学的思想,确立育人为本的基础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整体进步的所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的指导和研究
初中数学是学生将来接受高中和大学数学的基础,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应该重点培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工作环境、学生素质、教学任务等客观的影响,有时缺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指导与研究,结果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2.教学观念的落后与陈旧
在应试教育的制度和陈旧观念的长期约束和影响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落后、陈旧等一些缺乏科学性的理念,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创新思维的挖掘。初中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用现代教学观念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断地产生兴趣,并且发挥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重要性。
3.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在新课程理念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初中生数学基本功一般都很扎实,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比较高,不过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比较弱。经分析,根本原因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用题海战术来让学生对各种题型达到熟练的程度,没有对数学的思想方法付出应有的重视,这才导致学生虽然数学考试分数极高,却不能应用到生活中去,也就有了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
二、新课程理念中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原则
在新课程观念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继承优秀传统,积极地进行教学观念研究工作,不断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与弊端,并且将新课程观念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进行新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进一步完善,进而提升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思考能力。
坚持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原则。在新课程观念下,初中的数学教学观念转变中,教师要坚持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原则。在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以学为中心,将学生的能力呈发散性提升。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现实问题,思考相关数学知识。
三、新课程观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详细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他们
新课程观念在对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指导中,要求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并且注意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角色转变。初中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并合理安排,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寓教于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将课堂变成学生活动阵地。
2.将数学和生活相融合,体现数学的教学意义
初中数学的教学观念是希望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式,进而体现数学教学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数学的教学观念是希望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将生活和数学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变换思想进行练习,培养学生思考的灵活性
初中的数学教学观念在改革转变中,必然要摒弃传统的思考方式,变换一种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灵活地转变思考方式,进而巩固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能力。举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的买菜问题入手,解决各种量化的问题,做出决策,并讲述决策的原因。
[1]严万琴.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与实践性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0(33).
[2]张汉典,刘云山.新课程 新理念 新思维系列丛书:初中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吴佳亮,侯雪梅.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09(02).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