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03王梅容
王梅容
(福州铜盘中学)
民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王梅容
(福州铜盘中学)
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多年对高中生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经验,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为例,积极实践民族音乐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接受民族音乐熏陶,认识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使学生了解、弘扬民族文化,并更好地传承传统民间音乐,提升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和爱国情操。
中学;民歌教学;音乐素养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它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审美、语言,甚至性格,在这么多民族当中,尤其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音乐最有特点,那么他们的音乐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中的旋律线条以抛物线(也有称为“驼峰式”)为主要特点,一首乐曲、一个乐句或乐汇的高点往往处于它们的中间部分:如果旋律进入高点用级进,退出高点则用下行四、五、六、八度跳进;反之,旋律进入高点用跳进,退出高点则用级进。在蒙古族的音乐旋律中,各种音程的跳进非常普遍,对该民族的音乐旋律风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些大量宽音程跳进的运用使得蒙古族的旋律呈现出大幅度的起伏,抛物线形的旋律线气势浩大,极富弹性和动力性,仿佛是在驰骋的牧民朝远方上空纵情抛出套马索的优美弧线,又好似蒙古族人居住的蒙古包,还像草原连绵起伏的小山坡。
在藏族民间音乐中,旋法的主要特点是对骨干音的环绕,其成因与藏族语言的声调有关。此外,藏族音乐的润腔也是在长音上附加下二度、三度或上二度、三度的倚音,这也是对骨干音环绕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一定要用母语来演唱,如果改成另一种语言演唱它的话,就会破坏该作品的原汁原味了,民族韵味也会大打折扣,更削弱原作审美价值。
在维吾尔族的音乐中,其旋律进行形态的核心特征即是反S型(或称锯齿状),这是因为在该民族的语言中陈述句的句调一般采用降调,但又由于单词的重音后置,便形成了总趋势下降,而每一个单词又取上升音调的锯齿状线条。这种锯齿线条被广泛运用在维吾尔族音乐的旋律中,成为旋法的重要特点。这种大跳、直线跃升后再迂回曲折下降的反S型的旋律线条淋漓尽致地反映出维吾尔族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
音乐来源于生活,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音乐,一个民族就是一种文化。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