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6-03-03王广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图形素养

王广军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中心小学 山东临沂 276113)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广军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中心小学 山东临沂 276113)

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教学过程中,我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数学素养 数学模型 提升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教学过程中,我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渗透对应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对应思想是反映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它是许多数学思想的基础。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类推等数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对应思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学校食堂上午用去大米21千克,下午用去30千克,剩下的大米是总量的2/5。原来有大米多少千克?”通过画线段图,学生从图中一目了然地看出:大米总重量的2/5和剩下的大米重量对应,大米总量的(1-2/5)与已用大米重量(21+30)千克对应,问题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应思想的渗透,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找数量关系,理解解题思路,得出正确签案,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对应思想。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中的两大支柱,其关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领域,可以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图像变得形象、直观;同样,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数量关系、公式、法则等手段,转化为简单的数量关系。

如:在几何题“一个长方形长增加15分米,或宽增加12分米,面积都增加60平方分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下图(略),学生准确地找出了数量关系,迅速理清解题思路,并求得原来长方形面积是(60÷12)×(60÷15)=20(平方分米)。显然,借用面积图来分析题意,形象直观,解题思路清晰,方法新颖,解法巧妙,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3.渗透转化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转化思想是将一种思维形式转变成另一种思维形式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具有化困难为容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化生疏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的作用,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隐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转化思想充分揭示出来,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以渗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

二、建构数学模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因此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解构、建构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之后,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就是要能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巩固。数学建模其实并不神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认为“它是一个模型而已”,做一道数学题,就是建立了一个模型。

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实例:“一段路长200米,在路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需要种多少棵树?”学生通过画图,讨论,得出“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这一模型的构建,然后再将这一题进行转化,“在一段路的一旁每隔5米种一棵树,共种了41棵树,这段路有多长?”根据前面的理解,学生总结出“棵树-1=间隔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这样学生今后在遇到这一类问题时就能够根据这一模型轻松解决。

思想方法是数学概念建立、数学规律发现、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数学模型的灵魂,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的问题进行数学模型化,帮助学生牢固构建数学模型,提升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学数学不仅要获取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结论得到的过程,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个探索过程,才能明晰数学思想方法的积淀、凝聚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积累丰富的间接性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中,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做出平面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形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问学生: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师谈话:其实,这些图形就藏在小朋友手中的物体上呢!(学生提前搜集了相关物体)不信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它们。学生非常感兴趣地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最后,让学生画一画,探索由物到形的过程。师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锥和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① 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② 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再示范)……这样,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索,对图形的样子及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积累了宝贵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图形素养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