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颂歌
——探究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

2016-03-0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孤儿

吴 诗

(广西柳州市渡口小学 广西柳州 545007)

人性的颂歌
——探究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

吴 诗

(广西柳州市渡口小学 广西柳州 545007)

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着力于对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描写,通过对其作品中的孤儿形象向善的本性回归的分析,还有分别从其代表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结局等方面所蕴含的童话色彩来分析狄更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以“惩恶扬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人性是人道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狄更斯的作品也体现了对人性内涵的探究。

狄更斯 孤儿 童话 人性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被誉为“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巴尔扎克”。儿童形象在狄更斯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位倾注了极大精力创造儿童形象的大作家。他一生描绘了九十多个儿童形象,单单只算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来个。他写孤儿,并以孤儿的眼光从此,“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儿童的不幸命运就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也成了他日后小说创作的核心烂的社会中,依然坚持纯洁善良的本性、依然会有好心人相助,相信邪恶是战胜不了正义的,美好的生活是可以实现的。

一、孤儿形象“童心纯美”的展现狄更斯生活的时代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盛世时期,然而,儿童的抚养、福利和教育,却是当时非常普遍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狄更斯正是在其他资产阶级作家极少涉及的贫困儿童题材上开拓了一条塑造儿童形象的新路。李维屏在《英国小说史》里提到 :“作者一直想塑造一个艺术性的自我,向读者展现自己的坎坷不平的童年和事业腾达的成年,并借此批判当时蔓延的种种社会弊端,如童工现象、虐待儿童、恐怖的负责人监狱、残酷的人性、沦丧的道德等,这些作者都通过这些儿童来表现出来。”的确,狄更斯创作儿童形象的初衷是带有批判性的,通过揭示社会对儿童的摧残,来达到批判社会的目的,批判的锋芒指向的是金钱统治,指向的是资产阶级教育和上流社会。

1.出淤泥而不染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描写英国贫苦儿童坎坷命运的小说,也是其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这部小说显示了他对整个社会尤其是下层小人物的深刻思考,也给我们展示了接近于真实的伦敦社会现实。

2.逆境中的坚持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他称为 “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被看作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传记小说。

3.自我追求的心灵成熟

这些孤儿的形象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真理,永葆着纯美善良的童心,终会得到幸福的结局。

二、童话模式下的人道主义展现

19世纪以来,人道主义原则成为广大作家坚持的一种理想批判武器,他们把人道主义作为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思想基础和进行创作的出发点。他们根据人道主终,它的核心在于“惩恶扬善”。而这正符合童话的主题表现模式。“童话是原始民族信以为真而现代人视为娱乐的故事。简单而明了的说,童话是神话的最后形式,小说的最初形式。”[4]它常见的主题就是善对恶的胜利。童话一般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惩恶扬善的。

1.童话式的情节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人物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而围绕这一核心的故事情节也是颇具特色的。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情节的曲折离奇和无处不在的巧合。正如安·莫洛亚在研究狄更斯小说中所说的“每逢遇到难以处理的情节时,他就依靠简单的手法——巧合。”

2.童话式的结局

在童话的世界里,存在着一种众人皆知的理想模式——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在两性关系中,往往也是最能显示人性的美好,暴露人性的弱点的。因此,“用两性之爱来表当我的一生真完结了的时候,但愿你的脸也像这样在我身边;当现实像我现时舍去的影子一般从我眼前融解的时候,但愿我依然见到在我身边向上指着的你!”可见他们得到的是完美的幸福爱情。

三、狄更斯小说中的人性观念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是他创作的内在动力。狄更斯如此的钟情于那些社会底层的孤儿形象的创作,是因为当时社会存在太多对孤儿的不公平的待遇,黑暗虚伪的慈善机构、惩罚性的寄宿学校、剥削压榨的工厂,他们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是难以获得幸福生活的。所以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进行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创作和对孤苦儿童的向善的本性的肯定,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思想,然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源于作者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

1.对人性本善的探索

对人性“善”的探索,另一个方面是恶人的弃恶从善。狄更斯作品中的一些“恶人”并未泯。因此,人的本性并不是恶的,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们陷入泥淖,存在侥幸心理的人不得已去做一些坏事才得以生存。在他们受到善良、纯洁的心灵感化后,回归了善良的本性,这些也体现了人性的回归。

2.专注于孤儿题材的创作心理

人的社会属性中普遍的、共同的部分,才是狄更斯所理解的人性。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具有了深厚的人性内涵,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他们有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一是说他们的人性内容有着很厚的深度。狄更斯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隐含的人性因素,并通过它们来反应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倾向和规律性的东西。”他的道,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就是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反抗斗争精神。

天真的儿童是人类人道主义思想最真实的体现,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儿的成长,并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真诚、善良的天性,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在十九世纪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孤儿心灵的善良、真诚、友爱是狄更斯一再褒扬的内容,他用童话的模式来承载现实的内容,用童话的方式来揭示整个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型,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1]侯维瑞,李维屏著.英国小说史(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赵景深.童话学ABC[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0,12.

猜你喜欢

狄更斯人道主义孤儿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孤儿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