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基本类型
2016-03-03刘洪梅
刘洪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浅析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基本类型
刘洪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在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市场背景下,各类型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中抗战剧是一个受到大众喜爱的类型,特别是抗日题材电视剧。随着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抗日题材电视剧在塑造女性角色上逐渐丰富,笔者将根据对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观看和统计,对剧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分类描述。
抗日题材 电视剧 女性形象 类型
引言
塑造角色是电视剧产生作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战争电视剧中,女性角色是被塑造得最具特色的一类角色,主要是在谍战剧中作为女特务、千金小姐、女军官这样的类型出现,这些女性远离硝烟战场,而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的是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离真正的战场更近。随着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越来越丰满和完整,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中,笔者经过统计和分析,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1]
一、武装上阵的英勇女战士
女战士是抗日战争剧最早塑造的女性角色,但是早期的影视剧中,他们虽然镜头很多,但是只是作为男性角色的烘托而出现的,在形象和性格表现上是不完整的,他们大多是女卫生员和英雄家属。新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抗日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开始跟着军队一起奔赴战场最前线,拿起武器射杀敌人毫不手软,并在作战中体现出战争指挥的作用,如作战小队的指挥员,游击队队长或是政治委员这样的角色越来越多。根据成为女战士的原因和战争动机,可以将她们分为两类。[2]
1.心系国家存亡的英勇女战士
根据观影记录,《新四军》(2003)、《历史的天空》(2004)、《八路军》(2005)、《雪豹》(2010)等电视剧塑造了这样的女性角色,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心存祖国危亡,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奋战在前线,是战场硝烟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用女性的智慧和善良做着党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同时也以女性的聪慧美丽和大爱无私影响和牵引着男性英雄角色的成长,关键时刻,他们成为战场英雄背后的那个女人,主导着男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和性格的成熟。
2.背负国仇家恨的复仇女神
这类女性角色自身或是其家人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她们选择加入战争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被逼无奈的,悲惨遭遇是推动他们成长的主因,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八路军》(2005)中的冯玉兰算是比较早期的这种女性角色的塑造,她虽然遭遇悲惨,但是她属于并没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怀,只是因为家园被毁、自己被欺负致使她选择了反抗道路的女性角色,因此它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很明显,也不是剧中的主要角色。而《抗日奇侠》(2010)和《箭在弦上》(2013)这两部电视剧将这种复仇情节做了重要的描绘,甚至是故事的主线。女主角因为这种私仇而走上反抗的道路,并没有上升到国恨这个层面,而是在随着剧情的发展,在男主角的指引下和影响下,逐渐退去“侠女”的光环,放下家仇,成长为一名为国家存亡而战的女战士。
二、为胜利而战的背后女性
除了前面说到的女战士,还有一类女性角色在抗日题材战争剧中大放异彩,他们多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以母亲深沉的爱支持奋战在战场的英雄儿女们,这种支持分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与之对应的女性形象有两类。
1.给与精神支持的温柔母亲。他们是温柔的母亲,平时的生活重心是家庭,相夫教子,对于国家有深沉的、传统的热爱,认为国家兴亡是热血男儿应该为之坚守和奋战的事情。她们甚至为了能够支持儿女的抗战,他们选择牺牲自己,如《战旗》(2012)中金母和《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中的瞿恩母亲,选择牺牲自己,以温柔的情怀和无惧的精神给予儿女精神支持,坚定儿女抗日的决心。
2.行动支持的背后女人。这类女性角色是一种镜头群像存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特别是早期的影视剧中,她们没有太多的镜头和台词,以战争的背后支持者出现,她们是女卫生员、女护士、乡村农户或是女教师这样的角色定位,主要是看护伤病员,为战争筹集物资或是收留保护处于危险中的抗日战士。他们的镜头语言是生活化和零散的,烘托战争的残酷性和团结性,她们是站在战场背后的女性形象。
三、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地下工作者
抗日题材电视剧很少像谍战剧那样对地下女工作者进行完整的塑造,多是因为剧情发展让剧中女主角在某个情节发展阶段成为地下工作者,《历史的天空》(2004)中的高秋江、《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的林娥和《雪豹》(2010)中的陈怡最初是一名女性地下工作者,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成为女战士的形象。抗日题材电视剧更多的表现的是抗日战场和抗日英雄,本来对于女性角色的设置就不是很多,所以对地下工作者的描写不多,但是仍然存在。
四、为爱情而战的女性
新世纪以来,爱情成为抗日题材电视剧进行重点渲染的剧情元素,即使是像《新四军》(2004)、《八路军》(2005)、《周恩来在重庆》(2008)这样带有浓厚宣传和教育职能的电视剧,爱情也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既然爱情主题是必然的选择,那么塑造为爱情而存在的女性形象也必定是抗日题材电视剧的选择之一,如借着抗日外衣的《血色湘西》(2007)的主题表达就是爱情,战争是推动爱情发展的催化剂。而《雪豹》(2010)中萧雅,为爱私奔、为爱坚守、为爱死亡,虽然最后死于日本侵略战争,但其实她与战争是剥离的,只是加速周卫国情感变化的道具。
结语
根据统计和数据分析,以上几类女形象是抗日题材电视剧重点塑造的类型,而2010年以前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塑造女性角色的,他们作为战争的背景和潜在推动因素而存在,其数量和分类比2010年以后的影视剧要多,但是她们是一群模糊的群像的存在,个性不鲜明。2010年以后的影视剧着重打造某一类女性角色,因此数量上减少了,但是个性特征非常明显和饱满,有血有肉,甚至有的影视剧有点过犹不及,使得抗日题材电视剧陷入神剧的尴尬地位。因此我认为,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不仅仅是只考虑市场因素,还是要兼顾历史因素,做优品影视,传播正能量。
[1]范藻.抗战电影:是叙述历史,还是折射现实——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美学反思[J].电影评介,2012,(10):25-26.
[2]吕益都.以来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J].中国艺术报,2011,08.
刘洪梅(1988-),重庆巫山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