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路径分析
2016-03-03宋若男
宋若男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路径分析
宋若男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使人们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诉求。当代大学生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对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 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含义,才能了解其意义所在,才能更好推进其过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使得少数领袖的理念转化为多数人的广泛认同,从而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与运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一方面要将理论通过宣传教育传递给受众,推动理论的世俗化;另一方面转换话语形式,用人们通俗易懂的方式实现理论的简明生活化,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大众所了解熟知,以此作为大众的行动指南。
二、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阵地,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1]
首先,总体上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一般。实际上,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一直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教育,在高校课程安排中,不论是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学校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因此,通过长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高校中多数大学生在总体上都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多数高校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马克思主义才能向普通人民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才会越来越高。
其次,高校大学生多数都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都拥有各自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也普遍作为高校大学生所坚定的信仰之一,但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参差不齐差别较大。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尤其对于很多理科或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关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也出现了些许动摇的倾向。
最后,多元化社会思潮下很多大学生难以坚定科学的理论信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直接,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日益增强,性质各异、目的不一的因素日益增多,面对这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很多没有较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就可能难以抵制来自西方的思想渗透以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害。同时,在当代大学生中,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日益滋长,导致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兴趣不高,甚至保有怀疑或者否定的态度,还有社会上网络上很多问题的存在,网络消极思想的快速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判断,加之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与筛选能力,极易受到相应的影响,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动摇马克思主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情况并不乐观,但总体上仍是好的,我们应该让广大师生意识到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这样才能够积极优化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在中国推广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1.利用课堂教育,提高理论素养
(1)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一方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教材内容要与时代相契合,突出时代性,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宣传教育内容要注重“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杜绝空洞的说教,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大学生欢迎的大众化方式。
(2)变革和创新方式方法。变革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要顺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丰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使大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2]
2.利用社会实践,增强教育效果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而社会实践是从理论层面转化为时间认知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一次锻炼,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来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
(1)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活动方式
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使得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融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分层次的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能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相应的进行指导教育,更具实效性。对于低年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为主,重在让他们认识社会,培养踏实认真的精神。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注重紧密联系专业特长,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建设社会会主义服务。
(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社会实践渠道
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设良好环境,积极与各社区、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服务机构取得联系,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更好地接受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成就,从实践中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